2024-05-15
新興「腫瘤心臟學」照護模式,可積極對抗癌症並保護心臟健康2024-05-15T09:30:17+00:00

Project Description

(文/陳彥舟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

近年來,癌症治療推陳出新,不論是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都使得癌症治療的效果與病人存活率明顯改善。然而,癌症的疾病本身,則會容易引起身體慢性發炎、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風險,而與癌症相關的風險因素,如:抽煙、體重過重等,也同時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另一方面,癌症的治療,不論是傳統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是創新的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也可能引起短期或長期的心血管副作用,加速動脈硬化、心律不整,或心臟功能異常。為了使癌症治療的好處極大化,盡可能減少相關的心血管副作用,「腫瘤心臟學」成為近期國際新興的一門研究領域與臨床照護模式。腫瘤心臟醫師,為專業心臟內科醫師,與腫瘤科醫師合作,協助解決癌症病人相關心血管問題。

而我們又該如何在抗癌的過程中,保護自己的心血管健康?首先,先要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況與風險,以及接受癌症治療有什麼潛在的心血管副作用。如果本身就有高血壓、糖血病、血脂異常、抽煙習慣;或是過去便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接受過心臟支架或開心手術;或接受的癌症治療有潛在心血管副作用,在癌症治療過程的前中後,就建議要定期追縱心臟功能檢查,如:心臟超音波與心臟生物指數,並且原本的三高治療與心血管藥物,也建議要好好控制,以減少癌症的心血管風險。【右圖:北醫附醫心臟內科陳彥舟醫師】

此外,若是追縱過程中,發現有心血管的副作用,腫瘤心臟醫師會進行相關的心血管治療,而在必要時,會與腫瘤科醫師討論做癌症治療方式或劑量的調整,讓癌症治療能順利完成,也同時盡可能保護心血管健康。

除了定期追蹤與治療調整,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要戒除與遠離香菸,以減少動脈硬化進一步發生。在兼顧食慾及營養的情形下,避免過高鹽分或動物性膽固醇的攝取,以改善高血壓、四肢水腫,或動脈硬化進展。而維持定期適當的運動與復健也是很重要的,不但能維持體能與肌力,也能改善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運動的方式,可依國民健康署所建議的每日至少30分鐘,可分為10分鐘3階段做完或一次做完30分鐘。而腫瘤心臟醫師也會於癌症治療完成後,依病人需求安排運動心臟功能檢查;必要時,轉介進行心臟復健。

癌症治療過程中,需要不同專業整合,以提供病人身心靈的全人照護。腫瘤心臟醫師,提供病人完整的心血管專業評估與照護,讓病人能順利完成治療。而在癌症治療完成或痊癒後,腫瘤心臟醫師也提供針對癌症存活者的特殊需求及風險,提供個人化的醫療照護。

(文章轉載自今日北醫電子報,發佈日期2022/02/15,作者joy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