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6)日表示,隨著時序進入夏季,國內腸病毒疫情呈現緩升趨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18週(4月27日至5月3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3,762人次,近期自低點略升。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亦檢出其他型別腸病毒。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3例及克沙奇B5型1例,其中2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籲請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尤以家庭手足間、人與人密切接觸與互動頻繁的場所如校園、托嬰中心及安親班等最容易傳播。隨著腸病毒流行風險增加,請教托育機構做好因應腸病毒流行準備,依「教托育人員腸病毒防治手冊」積極加強自我查檢及落實各項防治作為。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落實個人與環境衛生,出外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務必正確洗手,特別是「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看病前後」,皆須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用肥皂正確洗手,並應留意嬰幼童健康情形,生病盡量在家休息,以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 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疾管署已製作腸病毒防治相關影片、海報及單張等衛教資料,歡迎民眾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下載運用及查詢相關資訊,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5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8-82399-1.html
珍愛女性熟齡期 心、動、舒、食顧健康
鄭雅瑋2025-05-07T09:32:55+00:00更年期女性因荷爾蒙變化易有三高風險,且盛行率隨年齡顯著增加,國民健康署提供女性力行「心、動、舒、食」:揪友談心、規律運動、放鬆舒緩及均衡飲食,以預防三高。政府提供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及慢性病風險評估,另有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協助女性度過更年期。 熟齡女性三高盛行率 顯著高於年輕族群 更年期是女性必經歷程,這時期因為體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部分女性會出現生理及情緒變化和身心不適的情形。依據107-111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45-64歲女性血壓、血脂、血糖偏高盛行率分別為26.4%、21.3%、39.7%,約為19-44歲女性的3.9倍(6.8%)、2.6倍(8.2%)、3.4倍(11.8%),顯示隨年齡增加,三高異常盛行率有升高情形。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更年期女性應定期監測自我健康狀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降低三高慢性病風險。 預防三高有撇步 「心、動、舒、食」口訣記起來! 更年期是女性自然的生命階段,為降低因荷爾蒙變化所帶來的三高慢性病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心、動、舒、食」健康口訣,協助更年期女性從日常生活著手,達到自我保健目的: 揪友談「心」:維持愉悅心情,多與親人、朋友分享心事,保持良好互動。 規律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每週至少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如慢跑、快走等,搭配肌力和伸展運動,維護心血管健康。 放鬆「舒」緩:透過閱讀、聽音樂、瑜珈等自己有興趣的嗜好活動,適時舒緩生活壓力,放鬆身心靈。 [...]
說明有關「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已自114年5月1日起生效
鄭雅瑋2025-05-06T09:09:45+00:00國民健康署公告之「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已自114年5月1日起生效,補助時程及內容如下: 一、第1次:產後1個月內(建議於產後1-2週),包括: (一) 體重、血壓等生理量測 (二) 孕產期疾病與身體機能評估 (三) 愛丁堡憂鬱量表自評 (四) 產後生活型態及生育之諮詢 [...]
世界氣喘日 掌握氣喘管理四技巧
鄭雅瑋2025-05-06T09:03:46+00:00每年5月的第一個星期二為「世界氣喘日」,國民健康署提醒氣喘病友重視日常管理,並提供四項實用自我照護技巧:減少接觸誘發因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確使用藥物與定期回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助降低氣喘發作風險,穩定控制病情、提升生活品質。 日常管理是關鍵 穩定氣喘避免惡化 今(114)年5月6日為世界氣喘日,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將今年主題訂為「讓吸入式治療人人可及」(Make Inhaled Treatments Accessible [...]
國衛院利用全基因體定序家族資料研究 證實父親生育年齡越高 子代精神疾病發病越早
鄭雅瑋2025-05-06T08:54:52+00:00隨著國人受教育年數增加,平均結婚年齡逐年上升,而生育年齡普遍延後。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12年母親平均生育年齡為32.4歲,自民國80年來上升了5.2歲;112年的父親平均生育年齡為34.6歲,32年來上升了4.3歲。過去研究觀察到父親生育年齡愈高,其子代思覺失調症風險增加,且發病年齡較早。然而,因未有實證研究直接評估與量化,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健康之相關是否為因果關係未有定論,尚不清楚父親生育年齡在子代罹病或發病年齡上所扮演的角色。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王世亨副研究員,與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為堅主任兼副院長、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馮嬿臻助理教授等人合作,利用全基因體定序探討父親生育年齡之影響,證實較晚的生育年齡確實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有關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健康之相關性,有一派假說是新生突變假說,即男性精子一生中不斷進行分裂,年紀越大的父親精子所累積新生突變數較多,因此增加其子代罹病風險,也最常用來解釋父親生育年齡效應。另一派則認為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精神健康之間並非因果關係,是因為忽略了干擾因子的影響所造成的假象。 研究團隊針對5個多發性思覺失調症家庭進行全基因體定序,每個家庭包含三個共病手足與健康父母,經由比對父母與子代之序列,辨識出子代身上的新生突變。分析結果發現,父親生育年齡每延後一歲,子代身上平均多帶有1.5個新生突變。而子代身上每多帶有一個新生突變,思覺失調症發病年齡平均提早0.16年。研究團隊進行因果中介分析進一步發現,較晚的父親生育年齡與子代較早的思覺失調症發病年齡之相關性,大約有30%可由新生突變所解釋。 這個研究是全世界第一個利用全基因體定序家族資料,量化分析證實父親較晚的生育年齡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而新生突變在父親生育年齡與子代精神健康的相關,扮演中介變項的角色。由於個人生涯的追求規劃、和經濟考量,國人組織家庭的年齡愈來愈晚,生兒育女的年齡也愈來愈晚,因此引起的子代健康問題將是需要迫切討論的公共衛生議題。 研究論文全文網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5-02942-0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5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8-82383-1.html
【新國民醫院】盧柏文醫師談「胃酸為何湧不停-逆流患者的日常保健」
鄭雅瑋2025-05-06T08:48:49+00:00愛健康│聽醫生的話 主持人:李雅媛 來賓:新國民醫院與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盧柏文醫師 主題:胃酸為何湧不停-逆流患者的日常保健 今日重點 ◆彎腰、趴睡就嘔酸水? 小心是肥胖導致胃酸逆流! ◆胃賁門鬆弛的兇手就是它們!胃酸飲食注意 [...]
3C有界線,親情不掉線-數位時代的親子教養衝突
鄭雅瑋2025-05-02T10:47:54+00:00在數位科技快速滲透日常生活的今日,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已成為許多兒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隨著孩子越來越早接觸3C產品、每日使用時間不斷攀升,其社交互動、情緒發展與認知能力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對國內兒少網路使用行為調查顯示,兒少每日平均上網時間從2021年的3.17小時增加至2024年的3.96小時,首次接觸網路的年齡也從8.7歲降至7.1歲,顯示3C產品與兒少生活日益緊密。不僅如此,據兒童福利聯盟(2015、2014年)調查,約有20%至25%的兒少曾因3C使用與家長產生衝突,另衛生福利部統計,兒少遭身體不當對待案件中約有16%與管教兒少3C使用有關,顯示數位時代的親子教養課題更加嚴峻。 除3C引發親子教養的衝突外,兒少的網路安全意識亦令人憂心。根據家扶基金會2025年最新調查,約半數兒少認為可以在社群媒體上公開個人資訊,且有近5成的兒少不知道如何設定社群平台隱私權限,另有4成表示家長從未與他們討論過網路安全議題。這使得兒少在缺乏防護的情況下,易成為性剝削受害者,甚至捲入網路犯罪。根據內政部警政署及本部統計,2024年遭受性剝削的兒少中,有7成案件是透過網路媒介,而性剝削嫌疑人中有一半是兒少,犯罪手法有9成涉及性私密影像犯罪。 為提升社會對兒少數位使用議題的關注,並協助家長建立有效教養策略,衛生福利部將於5月2日舉辦「3C有界線,親情不掉線」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現場將邀請中亞聯大網路成癮防治中心柯慧貞主任、展翅協會陳時英組長及親子教養專家王晴與談。柯慧貞主任從青少年沉迷手機與社群媒體如何導致焦慮與憂鬱情緒,說明學校與家庭如何共同建立數位使用規範及媒體內容選擇標準;王晴則指出,親子協商3C使用的過程中應堅持底線,同時給予空間與原則,而教養的關鍵應從家長自身做起,避免3C成為「數位保母」; 陳時英組長提及青少年因為對親密關係的好奇及渴望,在數位環境更易展開與性有關話題,提醒家長教導孩子辨識網路危險信號,建立信任感成為孩子求助時的後盾。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呼籲,3C產品本身並非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正確使用並建立合理界線。她強調,應避免為了使用3C而傷了親子關係,父母能以身作則,做個好榜樣,理性與孩子討論合理3C使用規範,積極與孩子溝通網路安全議題,上網設底線,安全不脫線,在數位時代的浪潮下守護兒少平安成長。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5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8-82373-1.html
為提升心血管外科手術品質,健保114年5月1日起納入給付「手術封合劑」
鄭雅瑋2025-05-02T10:43:52+00:00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簡稱健保署)為持續提升外科手術治療品質,於114年5月1日起將原由民眾自費使用之新醫材「手術封合劑」,給付於A型急性主動脈剝離術、主動脈根部手術等急性心血管手術。預估1年約1,400名病人受惠,健保挹注約2,700萬點。 114年3月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特材部分)與會代表及臨床專業討論同意,納入健保全額給付。考量此類醫材主要用於封合手術中出血部位,防止吻合和縫合部位的血液滲漏,適用範圍廣泛,但因健保資源有限,故優先給付於A型急性主動脈剝離術、主動脈根部手術等急性心血管手術,每次手術可使用1組。訂定支付點數4mL為23,662點,並依規格進行相應調整,2mL規格支付點數11,831點;5mL以上規格支付點數29,577點。另,目前支付價格亦高於日、韓、澳等國家。 健保署表示,手術封合劑,尤其在主動脈手術中,作為心血管外科修補方法的輔助工具,能有效加強已縫合部位及主動脈吻合處(如剝離、破裂或動脈瘤處)的加固功能,對臨床具有相當必要性。現行為民眾自費使用。 本案特材共有百特、泰爾茂、埃默高等3家廠商供應,涵蓋不同規格,目前國內使用以4mL為主。大多醫院採購1至2家的產品。 健保署表示,為確保國民基本醫療需求和健康利益,將持續爭取健保預算,努力將具有實證效益且臨床治療需求的新醫材納入健保,建立更完善的醫療給付,以減少民眾經濟負擔,並增進醫療價值與民眾健康。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5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8-82364-1.html
強化自主醫療決策 健保擴大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給付
鄭雅瑋2025-05-02T10:39:53+00:00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為尊重病人醫療自主,保障病人有知情選擇與決定的權力,衛生福利部自114年5月1日起擴大「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費」健保給付對象,預估約180萬人受惠。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是在一個人仍具備清楚意識及表達能力的情形下,預先對未來可能失去表達能力時決定醫療照護方式。健保自113年7月1日起,針對特定疾病且具行為能力之住院病人,提供每人終生一次「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費」,完成預立醫療決定簽署者,由健保支付3,000點。截至114年3月底,統計共51家院所申報155人次。 為鼓勵民眾提早規劃末期醫療照護,「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費」之適用條件,除原有符合安寧療護收案條件者、輕度失智症(臨床失智評估量表0.5至1分)、符合病人自主權利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所公告之病名及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對象外,自114年5月1日起再擴大新增「65歲以上重大傷病病人」,以及「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或全民健康保險地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護計畫之65歲以上多重慢性病病人」之對象。同時,由住院擴大至醫院門診與基層診所服務,增進預立醫療決定服務可近性,落實善終權益。 目前全國計有285家醫療機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服務,民眾可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查詢院所名單(路徑:首頁\健保服務\健保醫療服務\院所查詢\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查詢)或由健保快易通APP查詢(附件)。 健保署強調,預立醫療是實現醫療人權與病人自主的重要一環,同時讓家屬提早瞭解病人真正意願,降低家屬幫病人做決定的為難與不確定感,尊重和支持病人的決定,建構一個更人性化、有尊嚴的末期醫療照護體系,呵護病人尊嚴的善終。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4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9-82352-1.html
【萬芳醫院】蛋白尿竟是致命警訊 65歲女因延誤治療引發肺出血與腎衰竭
鄭雅瑋2025-05-02T10:22:25+00:00一名65歲女性本身有高血壓,平時規則服藥追蹤,並無糖尿病病史。她在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有蛋白尿,因當時並無明顯不適,便未進一步就醫。一年後再次檢查時,報告顯示腎功能異常,前往腎臟科門診進一步檢查,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已降至15mL/min以下,蛋白尿為2.6克/天,因症狀符合腎炎症候群,因此抽血檢驗相關自體免疫抗體,確診為「抗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血管炎」。 病人確診後立即接受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治療,控制免疫系統異常反應,然而,兩週後病情惡化,出現肺出血合併呼吸衰竭,緊急接受氣管插管並轉送入加護病房。醫療團隊隨即進行血漿置換與血液透析等治療,三週後病情穩定,順利拔管轉出加護病房,再經一個月後,病人成功脫離透析,恢復自主腎功能並順利出院。但因病程嚴重加上長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導致病人體力大幅衰退,目前仍需依賴輪椅輔助行動,並需持續服藥並定期追蹤。 臺北市萬芳醫院腎臟內科劉崇德醫師說明,「抗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相關血管炎」(簡稱AAV),這是一種罕見且致命的自體免疫疾病,病人體內會產生抗體攻擊自身血管壁,導致血管發炎和壞死,尤其以腎臟與肺部最易受影響,一旦腎臟血管受損,可能進展為腎衰竭,嚴重者需終身透析;而肺部血管破壞則引發肺出血與呼吸衰竭,危及性命。 AAV主要可分為「顯微多發性血管炎、肉芽腫性多發性血管炎與嗜酸性肉芽腫伴多發性血管炎」三種類型,臨床表現各異,常見症狀如疲勞、發燒及體重減經等症狀。劉崇德醫師說:「病人初期其實並非完全沒有症狀,只是症狀非常不明顯,像是疲倦、無力、身體說不上哪裡不舒服,讓人容易輕忽。」這些非特異性症狀,是免疫系統已經開始攻擊血管的表現,蛋白尿是最早也最容易檢查出的異常指標。 至於AAV的發病原因,目前尚無定論,劉崇德醫師說明,臨床推測與感染或疫苗接種後免疫系統被激活有關,例如流感、腸胃炎等常見感染,或疫苗引發免疫反應皆可能是誘因之一。他觀察到,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AAV個案有明顯增加,「過去一年可能只遇到一、兩位相關病人,現在可能一、兩個月就有新病例報到,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更是高風險族群。」 目前AAV仍無法完全治癒,需長期使用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雖能有效控制病情,卻也伴隨感染風險增加與體能下降等副作用,對年長者而言更具挑戰性,劉崇德醫師建議,若健檢報告出現蛋白尿或腎功能異常,即使自覺無症狀,也不可輕忽,應盡早安排門診追蹤與檢查,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時機。 文章轉載自萬芳醫院官網首頁/民眾專區/公告專區/新聞稿:https://www.wanfang.gov.tw/news/post/1d29ec77ab7a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