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大腸癌治療新利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2024-05-17T13:30:50+00:00

(文/黃彥鈞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臺北癌症中心大腸直腸癌團隊總召集人) 大腸直腸癌是全球第3大常見癌症和第4大癌症死亡原因。預計到2030年,大腸直腸癌將導致220萬新病例和110萬人死亡。由於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起源於腸壁上的腺瘤,因此透過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並切除腺瘤,在癌症預防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實施,接受大腸鏡篩檢的人數增,診斷為癌前病變和早期大腸癌的患者比例也隨之增加。因此,預計患者將更頻繁地被診斷為局限於黏膜或黏膜下層,不侵犯固有肌層的早期大腸直腸癌。在過去的10年中,用於內視鏡診斷的創新光學技術被引入,使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用於處理表淺腫瘤、癌前病變和早期大直腸病灶的治療提供了重大突破。隨著這些顯著的發展,大腸內視鏡治療已成為早期大腸直腸癌治療中手術切除的替代方案。以下分享一個臨床案例。【右圖:北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黃彥鈞主任】 一名51歲男性,無特別慢性病史,因大便出血就診。在外面的醫院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一顆3公分大的瘜肉性病灶,順便做了部分瘜肉切片檢查。病理報告呈現原位癌,被建議進行低位直腸切除手術。該患者非常焦慮來到本院諮詢,詢問是否還其他處理的方式? 而最新數據顯示,近75%的新診斷大腸直腸癌處於無遠端器官轉移的癌症早期。局限於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早期大腸直腸癌如可經由手術徹底切除,5年存活率大於90%,預後不錯,長久以來一直是治療的唯一方法。黏膜下層通常分為3等分(SM1, SM2, SM3)。 隨著大腸內視鏡技術的新進展,加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率先引進最新的高解析度內視鏡機器,一種利用大腸內視鏡引導下的黏膜下剝離術的微創手術,可以提供病患較高的整塊腫瘤完整切除率,用於治療切除早期表淺大腸直腸癌,成了處理此類型病灶的另一方法。 然而,大家往往會擔心這樣微創的處理方式是否可以達到腫瘤切除上的乾淨及達到較低腫瘤復發率。根據2022年大規模多中心研究,回顧使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淺表大腸直腸癌的臨床和組織學特徵,並分析了長期追蹤結果。結果發現,採用ESD治癒性切除早期表淺大腸直腸癌的5年無復發率(RFS)為98.8%,這個結果是一個好的結果,因爲腫瘤復發率低。而長期追蹤這群接受治癒性ESD切除早期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顯示良好的長期預後。而且接受治癒性切除的早期表淺(SM1)大腸直腸癌的癌症的腫瘤無復發率與黏膜原位癌相似。 另外在19,979多位病人的系統性統合分析中,發現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可被視為切除早期表淺大直腸癌的另一種治療方式。即使切除完的病理報告出現以下的指標不理想: [...]

男子連日小便帶血腹痛難忍,發現原來是腫瘤破裂

2024-05-17T13:29:12+00:00

(文/賴宗豪主治醫師-萬芳醫院泌尿科) 57歲的洪先生因腹部劇烈疼痛、高燒不退送來萬芳醫院急診搶救,檢查後發現膀胱裡有3公分大的腫瘤,此次因為腫瘤突發性出血,產生零星血塊導致尿液無法順利排出,造成急性尿阻塞,所幸腫瘤侵犯範圍表淺,手術刮除病灶後按時追蹤即可。 萬芳醫院泌尿科賴宗豪醫師說明,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癌症,血尿為主要症狀,不過約有80%的病人是無痛性血尿,因此不易及早發現。而其他症狀也有尿潛血、排尿疼痛、頻尿、擦拭時有血絲都是可能發生的情況,倘若腫瘤長在輸尿管出口則可能會導致腎積水,引起腰痛、下背疼痛等的情形。 膀胱癌主要可分為4期,另外還有零期及原位癌,尚未侵犯周邊組職,診療上相對容易;若處於第1期只需透過內視鏡手術刮除,輔以膀胱灌注化學藥物;而第2期以上的膀胱癌若想保留器官不全切除的話,則需考慮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是新型免疫療法都是常見的治療方式。【左圖:萬芳醫院泌尿科賴宗豪醫師】 「即使接受合併治療,仍有近乎一半的病人歷經腫瘤再度復發的折磨」由於膀胱癌復發率高,因此在病人經濟許可的情況,療程中合併溫熱治療,能減少八成復發的機率。賴宗豪醫師說,研究證實膀胱內化療藥物搭配溫熱治療遠比單獨使用化療藥物抑制效果顯著,而萬芳醫院提供膀胱溫熱療法,腫瘤熱治療控制嫻熟,日後能造福更多病友。【右圖:膀胱癌主要可分為4期,另外還有零期及原位癌】 此外,賴醫師提醒,膀胱癌高危險因子除了家族遺傳外,長期暴露在芬香類或化學染劑的族群需特別留意,平日應多喝水、均衡飲食、保持良好作息,若頻繁血尿或解尿疼痛時,應盡早就醫檢查盡早治療。 (文章轉載自今日北醫電子報,發佈日期2022/10/15,作者joycechin)

膀胱癌治療新手術「雷射激光」能有效降低復發率

2024-05-17T13:27:25+00:00

(文/賴宗豪主治醫師-萬芳醫院泌尿科)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膀胱癌在泌尿器官中發生率排名第2位。膀胱癌初期最常見症狀為無痛性血尿,多數病人診斷時仍屬於非肌肉侵犯型膀胱癌,也就是第1期以內的膀胱癌,此階段膀胱癌病人的標準治療方式,為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刮除手術,後續透過膀胱內化學藥物或卡介苗的免疫療法,降低復發機率。 萬芳醫院泌尿科賴宗豪醫師表示,膀胱癌傳統手術方式為經尿道膀胱腫瘤刮除手術,用的是單極電燒刀,在蒸餾水的介質下對腫瘤進行刮除,較易造成腫瘤碎片飄浮於膀胱內,提高腫瘤復發的可能性;另外也因為電燒電流因素,有較高的膀胱破裂損傷的機率,可能影響組織切片中肌肉層侵犯的病理判讀。 賴宗豪醫師說明,採用雷射完整切除腫瘤是一種較新的手術方式,在生理食鹽水的介質下,以雷射激光對整顆腫瘤進行一次完整切除,雷射激光在泌尿科其他領域,如治療攝護腺肥大的經尿道攝護腺剜除手術、治療泌尿道結石的碎石等手術運用都已經非常成熟,能有效提升病人安全及手術成功率。【右圖:萬芳醫院泌尿科賴宗豪醫師】 相關研究顯示,運用雷射激光於膀胱腫瘤的完整切除手術方式,可有效減少殘餘腫瘤、提升病理組織的判讀率、降低約4成的腫瘤復發率以外,也可減少術後置放導尿管的時間並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整體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 賴宗豪醫師補充道,目前此種診斷治療手術方式較適用於早期的膀胱癌病人,而腫瘤的大小及位置也是攸關可否手術的因素。膀胱癌的發生率逐年升高而死亡率也不低,雖然大多為早期發現,但治療後復發率仍高,現如今經尿道內視鏡的膀胱腫瘤雷射完整切除方式,可有效降低腫瘤復發率也提升手術安全性,也是不錯的手術選項之一,建議病人在對抗疾病時,可與醫師共同討論出最合適的治療方針。 (文章轉載自今日北醫電子報,發佈日期2023/4/15,作者joycechin)

雙向化學治療、腹腔內熱化療合併轉換性治療策略,能有效提升胃癌患者的預後

2024-05-18T11:28:41+00:00

(文/謝茂志主治醫師-臺北癌症中心胃癌團隊、萬芳醫院外科部) 目前雖然因為保健意識擡頭以及醫學檢查的進步,胃癌的發生率有緩步下降的趨勢。然而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的統計報告,胃癌為惡性腫瘤發生率排行第9位,死亡率則為第7位。其中,男性的發生率為第7,女性為第10;死亡率同為第6名。有鑑於此,胃癌影響國人健康的重要性仍不容小覷。 在胃癌的治療上,最為棘手的是新診斷的病人中有超過30%為第4期胃癌,也就是病灶具有轉移的情形。傳統上認為所有第4期胃癌的病患皆為疾病末期,無法藉由手術切除或治療,必需仰賴化學治療(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後稱放療);而不管是化療或放療皆屬於姑息性療法的一環。外科醫師們則在面對這原先被視為不可戰勝的挑戰,日前已經有許多的文獻證據,顯示第4期的胃癌病患倘若只有單顆的肝臟轉移,在接受外科手術切除治療後,存活率有明顯的提升且生存年限也顯著延長。【左圖:臺北癌症中心胃癌團隊召集人、萬芳醫院副院長謝茂志醫師】 原先被認為單純僅是姑息療法之一的化療,其在治療第4期胃癌上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甚至可視為一種積極治療的階段性療法。隨著分子生物的知識及藥理學的技術日新月異,化療藥物的治療效果已今非昔比。依照國際間公認治療胃癌最具權威的日本醫療學術機構2021年的胃癌治療指引以及多篇跨國的文獻顯示胃癌的轉換性治療策略(conversion therapy)或稱作輔助性外科治療(adjuvant surgery)對於有腹膜轉移的胃惡性腫瘤在治療上有長足的進步。 針對此族群的病患,先給予適當的化學治療以求後續的輔助性外科手術能夠切除原始病灶以及轉移的部位。若在化學治療後無法根除性的完整切除,適當的減低腫瘤的體積以及侵犯的範圍,對於病患的預後及生活品質也能提供明顯的改善。 在胃惡性腫瘤的化療領域中,已經知道在腹膜轉移的腫瘤雙向化學治療(bidirectional chemotherapy)比起傳統單純血液注射的化學治療,在腫瘤的控制上來得有效。此外,腹腔內熱化療(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

「大腸癌」長達14年居癌症榜首,一招教您有效預防

2024-05-17T13:24:25+00:00

(文/陳俊男主治醫師-萬芳醫院消化內科)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統計,大腸癌是目前國人發生率第一的癌症,罹患人數逐年上漲,大腸癌成了「國民癌症」,而這1、2年受疫情影響,民眾主動到醫院篩檢、追蹤的意願下降,更容易拖延治療大腸癌的黃金期,讓病情加重。 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陳俊男醫師透露,曾經有名42歲的女性,參加員工健檢3年來糞便潛血都陽性,但是她不曾進一步檢查確認,直到隔年因腹痛住院才發現罹患大腸癌第4期、癌細胞轉移到肝臟,即使接受治療還是在2年後不幸離世。 大腸癌主要是從腸內的腺瘤息肉逐漸癌化所致,陳俊男醫師比喻,腺瘤息肉就像小樹苗一樣任意在腸道生長,等到樹苗茁壯惡化成癌症的機會將倍增許多。而初期大腸癌並無明顯症狀,當持續出現血便、黏液便、排便習慣改變,如數日腹瀉、便秘,以及體重減輕與貧血等上述症狀時,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此時可以透過糞便篩檢與大腸內視鏡檢查,釐清排泄異狀的源頭。【左圖: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陳俊男醫師】 陳俊男醫師建議,年齡屆滿50歲~75歲民眾每2年1次定期糞便潛血免費篩檢,據資料指出,當民眾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再到醫院做大腸內視鏡檢查時,可預防30%大腸癌發生的機率,在接受檢查後多半能找到躲藏在腸道的小息肉,此時安排手術切除息肉,是防止大腸癌發生最有效的管道,早期治療存活機率也可高達90%。【右圖:醫師建議民眾若符合大腸癌篩檢補助族群,應定期接受檢查】 所幸大腸癌是最容易從飲食及生活習慣中預防,民眾平日應多攝取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紅肉酌量食用,可以白肉為主,陳俊男醫師強調,若民眾是高危險族群符合如大腸癌家族病史者、年齡滿50以上、肉食主義者等應特別留意定期追蹤檢查,或是符合大腸癌篩檢補助的族群可多加使用,主動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治。 (文章轉載自今日北醫電子報,發佈日期2022/08/15,作者joycechin)

腹腔鏡肝切除術用於治療肝細胞癌是安全可行的

2024-05-17T13:22:36+00:00

(文/臺北醫學大學研究發展處整理) 蔡葵諺助理教授於2008年6月取得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後,至雙和醫院接受外科專科醫師訓練,並於2015年取得消化外科專科資格以及於2017年取得腫瘤外科專科;現於雙和醫院擔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專長為肝膽胰疾患及腫瘤治療,於2022年8月開始至本校任教,現為醫學系外科學科助理教授。 蔡葵諺主治醫師近年之研究內容主要是以臨床病患所做之一系列世代研究分析,主要是肝臟切除手術,因為隨著腹腔鏡器械的改進和手術經驗的增加,腹腔鏡肝切除術的技術難度正在逐漸得到緩解。蔡老師的研究團隊追蹤313位因肝細胞癌(HCC)於雙和醫院接受肝切除手術的患者,分析患者的人口統計學和圍手術期數據、短期手術結果和長期腫瘤學結果。然後根據TNM癌症分期系統,將患者分為特定分期的亞組進行比較。【右圖:醫學系外科學科蔡葵諺助理教授/雙和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 結果共有153名患者進行了腹腔鏡肝切除術,160名患者進行了開腹肝切除術,腹腔鏡手術成果具有較少的失血、更短的手術時間、更短的住院時間和更低的併發症。總體而言,腹腔鏡肝切除術組的5年總生存率(OS)高於開腹組(78.1% vs 57.6%;p=0.002),但在特定分期的亞組分析下,則顯示兩組的5年總生存率相似(I期:82.8% vs 82.6%,p=0.845;II期:80.3% vs 69.2%,p=0.638;III期:55.6% [...]

燒聲?沙啞?可能是喉癌上身嗎?

2024-05-16T11:28:55+00:00

(文/王興萬主治醫師-雙和醫院耳鼻喉科) 燒聲,一般是指聲音不正常的變化。當燒聲時,聲音聽起來有氣音、變粗且緊緊的,或是有音量及音調的改變,這是因為與聲帶有關聯的喉部發聲部分有了變化。呼吸的時候,聲帶會打開以提供空氣進入肺部的一個管道,當說話或唱歌的時候,聲帶會靠攏;然後空氣由肺呼出時,會振動聲帶產生了聲音,拉緊的聲帶會形成有張力及變細的狀態,它可以較快速的振動,快速振動會形成較高的音調,腫脹或腫塊在聲帶上時,會阻止聲帶靠在一起,因此聲音改變了且較粗。 聲帶由外到內共有5層,分別是黏膜層、淺層、中層、深層、甲杓肌層。主要振動的地方為覆蓋聲帶的黏膜層和疏鬆柔軟、具有彈性的淺層。臨床上常見的「聲帶結節」即一般所謂長繭,就是由於黏膜層纖維化或是增厚,產生較硬的繭,常見於雙側聲帶上的前1/3與後2/3相對位置;聲帶瘜肉則常見於單側聲帶。不管是長繭或是瘜肉,都可在聲帶上看到突起物,氣流通過時受到阻礙,就會影響到聲音的品質,即通俗所稱「燒聲」。 燒聲有許多的原因,幸好,大部分都不嚴重而且短期內都會消失,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急性喉炎造成聲帶水腫或過度使用聲音,像在球賽中或搖滾音樂會中大聲尖叫。對於部分患者,燒聲原因可能是因為胃食道逆流,胃酸沿食道逆流刺激聲帶,臨床上可發現許多胃食道逆流的患者並沒有心灼感,但通常在早晨時的聲音糟,然後在一天內改善,大多數的人可以感覺到在喉嚨有異物感,有痰在喉嚨或常常要清喉嚨。【左圖:雙和醫院耳鼻喉科王興萬醫師】 燒聲尚有其他原因,常見者如:聲帶結節、聲帶息肉、聲帶囊腫、聲帶溝症、聲帶白斑、喉癌、聲帶感染、聲帶麻痺等。喉癌是較少見,卻是容易早期發現的問題,若年齡較大,並有抽菸史、痰有血絲、聲音沙啞等症狀者,需特別注意,有些喉癌早期病變之所以被發現,就是因聲音沙啞而去就醫,所以大家要提高警覺。另外一種好發於小兒喉部之良性喉乳頭瘤,也會造成聲音沙啞。其他癌症如肺癌及食道癌等形成喉返神經之壓迫也可能造成燒聲,如已故藝人鳳飛飛女士。 一位工作多年的51歲先生,生活多采多姿,時常赴KTV歡唱一曲以自娛娛人。因最近3個月的聲音沙啞,高音飆不上去,自以為聲帶長繭而至耳鼻喉科求診,起先以為感冒而不以為意,甚至被認為長了聲帶息肉,經本院施以喉顯微手術切除病灶,並經病理科證實為聲帶癌,幸好尚未有轉移現象,確診為早期的聲帶癌,目前在本院治療後,於門診追蹤,狀況穩定,未有復發現象。【右圖:外表有如息肉的聲帶癌(右上方白色部分)】 聲音沙啞如上所說的原因很多,最常見者仍為感冒發炎,若未有好轉,延續2星期以上,則需以喉內視鏡檢查並考量有無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最常見者為聲帶息肉及結節等,若如同此例沙啞持續3個月以上,則需考量其他因素。詳細檢查有無可能為聲帶麻痺等,或罹患癌症。聲帶癌在臺灣每年新增的發生率約600~700例,雖然不多,但容易忽略,如本例於沙啞3個月後斷然求診,幸好能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 一般初期聲帶癌採放射治療或局部切除等,治癒率可達90%~95%。但最近3年由於新冠病毒的盛行,大部分病患不太願意到醫院就醫及做喉內視鏡檢查。許多人也就因此而延誤病情,在過去未有新冠病毒感染時,大部分喉癌病人尚能早期就醫而接受早期診斷並即時治療,當時的病人大都為早期的喉癌,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約九成五的病人也就因此痊癒。 個人近半年內卻診斷出3例晚期喉癌,他們沙啞時間由5個月至1年多不等,皆因新冠病情的延誤,而造成聲帶的麻痹,聲音因而更沙啞,甚至有食物嗆到的情況。依過去經驗,晚期喉癌大皆以手術為主,術後的病人在頸部病灶皆有良好的清除及控制而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其中兩位病患接受全喉切除手術,2星期後皆可由口腔進食,維持原本的進食生活品質。另一名病患在接受聯合化、放療3個月後再接受全喉切除手術,至今仍處於追蹤治療的狀態。 隨著社會工商業進化,人們使用聲音頻率增加,使得聲帶萎縮及老化提前到來,造成聲門閉鎖不全而留下縫隙。一般聲帶老化及萎縮其主要的症狀為失聲及說話疲倦,聲帶萎縮導致我們在發聲的時候聲帶不容易緊閉,如此病人就容易覺得講話很累(中氣不足),聲音會產生沙啞的現象,進而導致病人在工作及歌唱的時候高低音階無法適時的達成,此類的病人在男、女的發生頻率是一樣的,沒有在固定的特定族群。在初步的65歲以上年長者之統計及分析,約65%長者對其聲音老化不滿意,對聲音的處理,除了要能清楚聽到外,好好的說出來亦同等重要。 [...]

雷射不掉的黑斑驚變皮膚癌,萬芳醫院皮膚科沈孟暵醫師呼籲7大族群要小心

2024-05-16T10:18:27+00:00

(文/沈孟暵主治醫師-萬芳醫院皮膚科、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皮膚學科教師) 60歲的林小姐,從年輕時期就很注重保養,臉上一有黑斑馬上就會進場維修,這一年來,她注意到臉上有一個黑色的斑點,想用雷射打掉,然而黑色的斑點仍然頑強地又長回來,於是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專業意見,經過詳細檢查後確診為皮膚癌。 萬芳醫院皮膚科沈孟暵醫師表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從小到大不停地受到日光曝曬而受到損傷,有時甚至出現癌變。皮膚癌可以分成: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以及其他皮膚附屬器的癌症;在臺灣,肢端黑色素瘤較為常見,好發部位以腳底最常見,其次是手掌與指甲下方,因此觀察手腳異常的黑色素變化是重要的課題。【左圖:萬芳醫院皮膚科沈孟暵醫師】 沈孟暵醫師也點出,容易罹患皮膚癌與惡性黑色素瘤的7大高危險族群: 1.年輕時工作需要經常曬到太陽,或是喜歡曬日光浴且經常曬傷。 2.具有免疫缺陷、器官移植的病患或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的病人。 3.身上有傷口長期不會癒合,須要小心是否傷口是皮膚癌所造成的。 4.長期攝取無機砷(某些地區的地下水含有較高濃度的砷)。 5.身上有很多顆黑色素痣(多達50~100顆)。【右圖:身上有很多顆黑色素痣也是高危險族群】 6.一出生,寶寶就有先天性黑色素痣,且面積大於20公分以上的巨型黑色素痣。 [...]

雙和醫院引進「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為近年早期肺癌定位和診斷的新選擇!

2024-05-16T10:11:17+00:00

(文/葉雲凱主治醫師-雙和醫院胸腔內科) 近年來肺癌診斷和治療的利器越來越多,尤其是配合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於高風險病患身上,能早期發現肺部結節,再配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進行一站式肺部結節診斷、定位和切除。 傳統上完成這些檢查和治療,病患必須往返於檢察室和開刀房中,且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等待。等待和往返的過程都會增加病患的心理壓力和不適感。但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的可移動性和精準定位,可以讓這些繁瑣的過程,全部於同一處進行。病人在麻醉的情況下,可以無痛苦的把定位、診斷和切除手術一起完成。 氣管內的構造盤根錯節十分複雜。如要從主支氣管到達較遠端的支氣管,好比開車要從大馬路到小巷弄,十分容易迷路而造成定位和切片的失敗。傳統的做法只能在術前詳讀病患的胸部電腦斷層影像,先把路線記在腦海中,但如路線過於複雜還是會高機率造成檢查失敗。【左圖:雙和醫院胸腔內科葉雲凱醫師】 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的出現,完全改變這個思維,讓診斷、定位和切除可以一站式的同時進行。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檢查利用提前灌入病患的圖資,也就是胸部電腦斷層影像,電磁定位的原理就好比是汽車導航的GPS定位。有即時導航影像的幫助,病灶定位就變得非常精準且輕鬆,大幅減少檢查失敗的可能性。因這套系統的可移動性,理論上可以在任何地點實行,所以可以在不移動病患的情況下進行檢查。 目前雙和醫院胸腔內科已引進此項技術和設備,讓有需要的病友能進行更好、更舒適的檢查。如有任何問題,歡迎洽詢本院胸腔內科醫師,得到更專業的建議。【右圖: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的可移動性和精準定位,可以簡化繁瑣的過程,節省患者的檢查時間】 (文章轉載自今日北醫電子報,發佈日期2021/11/15,作者joycechin)

腫瘤切除手術圍術期異體輸血對長期癌症預後之潛在影響

2024-05-16T10:33:35+00:00

(文/戴英軒主治醫師-雙和醫院麻醉科、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麻醉學科副教授) 戴英軒副教授於2010年6月取得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後,至臺北榮民總醫院接受麻醉專科醫師訓練;2015年11月取得麻醉專科資格;之後於臺灣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攻讀研究所,在2018年6月取得碩士學位。於2020年11月至本校任教,現為醫學系麻醉學科副教授,並於雙和醫院麻醉科擔任一般麻醉科主任。 戴醫師近年來聚焦於癌症醫學研究,結合癌症臨床數據,研究圍術期可能影響腫瘤切除術後長期死亡和癌症復發之臨床因子,主要著重於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肺癌。他利用單一醫學中心的大數據資料,同時運用嚴謹的統計分析方法發現,在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肺癌手術中及手術後7天內,病人若接受異體輸血,則腫瘤切除後長期全死亡率和癌症復發率皆會顯著上升。【圖:戴英軒主治醫師】 在大腸直腸癌,手術前病人是否有貧血並不影響癌症預後,而圍術期異體輸血量和術後死亡率呈現顯著劑量效應關係。在肝細胞癌及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則發現,異體輸血量和死亡率呈現線性正相關性,和癌症復發率則呈現非線性相關性。相關研究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 Rep.)2018;8:13345. (2020 IF: 4.379), 《麻醉》(Anaesthesia)2020;75:464-71.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