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篩檢防乳癌 2年1次免費又安心

2025-06-06T15:10:22+00:00

自今(114)年1月起,國民健康署已擴大免費乳癌篩檢對象,範圍涵蓋到40至74歲婦女,每2年可接受1次免費乳房篩檢。截至5月28日,乳癌篩檢近66萬人次,其中23.7%為擴大範圍(40至45歲及70至74歲)的婦女,整體乳癌篩檢量也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1萬人次,顯示受益民眾增加,政策擴大效益逐步顯現。 些微不適比擔心來得好 乳房X光攝影是目前國際間公認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可有效偵測乳房內微小鈣化點,及尚未出現症狀的零期乳癌,主要利用低劑量X光透視乳房組織,過程中為取得清晰影像需將乳房輕壓固定,因此可能產生些微不適或疼痛感,但此部份感受也因人而異,然而有些婦女因擔心檢查會感到疼痛,而不願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對此,目前新型乳攝設備已能有效降低不適情形發生。 2技巧與4步驟 篩檢更順暢 定期接受檢查可望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進而降低乳癌死亡率達41%,根據107-111年乳癌5年期別存活率,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99%以上,但若延誤治療或是晚期才發現,五年存活率將下降至約39.2%,差距甚鉅。 國民健康署提醒掌握檢查前2技巧,並熟悉檢查時4步驟,讓乳癌篩檢過程感覺更舒適。 檢查前2技巧: 避開乳房腫脹期:建議避開月經來前後乳房較為腫脹的時期進行檢查,可降低不適感並提升影像品質。 檢查當日衣著與衛生:檢查當天請穿著2件式服裝,以利更換檢查服。同時請勿於乳房及腋下塗抹除臭劑、爽身粉、護膚霜等產品,避免產生影像假影,影響醫師正確判讀結果。 乳房攝影檢查4步驟: [...]

因應新冠疫情升溫,6月11日起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免疫不全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第2劑新冠JN.1疫苗接種間隔調整為2個月(60天)

2025-06-06T15:06:17+00: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5)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持續上升,依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建議,兩劑新冠JN.1疫苗間隔一般為6個月,但也建議了彈性範圍為「至少2個月」以因應疫情升溫、旅遊等特殊情況。先前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已參考美國CDC建議訂定兩劑間隔為6個月,同時亦保留類似彈性。故為因應此波疫情,使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出生滿6個月以上且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患者等感染後易發生重症或死亡之高風險族群,儘早提升免疫保護力,且近期許多3類高風險民眾和長照機構詢問間隔接近但未滿6個月能不能打第2劑等需求,經疾管署提案諮詢ACIP,決議依先前訂定之彈性,因應此波疫情升溫,自今(2025)年6月11日起將該3類對象第2劑新冠JN.1疫苗之接種間隔建議,調整為與前1劑新冠JN.1疫苗間隔至少2個月(60天),並在衛生單位和接種院所均充分準備完成後,於下週三(6月11日)起實施適用。預估6月11日實施時,約有76萬65歲以上長者及另2類對象符合接種第2劑(間隔2個月以上)新冠JN.1疫苗條件。   疾管署說明,上述出生滿6個月以上且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患者,包括目前正進行或1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之癌症患者、器官移植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中度/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洗腎患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患者、目前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過去6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以及其他經醫師評估有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者。疾管署已於6月4日函請各縣市衛生局和接種合約院所準備相關作業事宜,並提報疫苗需求量,以利6月11日如期實施。已接種1劑且間隔2個月(60天)的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6月11日起均可接種第2劑,以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疫情升溫,新冠疫苗打氣仍持續,國內新冠JN.1疫苗上週(5/26-6/1)接種約6.9萬人,為前一週(5/19-5/25)4.1萬人的1.7倍,創今年來單週新高,疾管署已於今日配送約13萬劑疫苗,以因應民眾接種需求,將持續視接種狀況,適時機動增配。請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民眾儘早接種,接種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新冠最新防疫專區」(https://gov.tw/gNG)或至各縣市官網查詢。此外,也提醒民眾持續做好自我防護措施,勤洗手、自主戴口罩、生病在家休息,保護自己及家人健康。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6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7-82696-1.html

【萬芳醫院】10分鐘微創手術助76歲男解尿順暢 新型療法避開麻醉風險

2025-06-06T15:01:24+00:00

76歲的陳先生罹患良性攝護腺肥大多年,導致排尿困難,一直以藥物控制病情。近半年來藥效逐漸減弱,排尿困擾日益嚴重。原本經醫師評估後,考慮接受雷射手術,但術前檢查意外發現他同時患有冠狀動脈疾病,不僅增加麻醉風險,還需先進行心導管治療並服用抗凝血劑,導致原訂手術被迫延後半年至一年,這段期間勢必將持續忍受排尿不適,對生活品質造成極大影響。 考量陳先生整體健康狀況與治療時效,醫療團隊改以新型微創「攝護腺拉開手術」作為治療建議,此手術僅需局部麻醉,術程約10分鐘,術後當天即可拔除尿管並順利排尿,當日返家休養,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與恢復期。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泌尿科醫師蕭志豪表示,陳先生的情況在臨床上相當常見,攝護腺肥大可分為儲尿困難(如頻尿、尿急、夜尿)及排尿困難(如排尿無力、斷續、殘尿感等),多數患者初期可透過藥物控制,但若症狀惡化,或合併泌尿道感染、血尿、結石等情況,則須考慮手術治療。 傳統攝護腺手術如電燒或雷射,是透過刮除阻塞組織來改善排尿症狀,雖療效顯著,但因會產生傷口,術後需較長恢復期,並應避免搬重物、騎車或泡溫泉等活動。相較之下,攝護腺拉開手術屬於一種不破壞組織的微創技術,透過植入特殊裝置,將肥大的攝護腺向兩側拉開,打通尿道通道,有效改善排尿困擾。 此手術具備多項優勢,包括手術時間短、出血量極低、僅需局部麻醉,術後多數病人無須放置尿管,甚至可當日出院,術後約1至2週即可恢復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此手術對性功能影響極小,是目前唯一能保留射精功能的攝護腺手術方式。不過,蕭志豪醫師也提醒,並非所有病人都適用此療法,須經膀胱鏡檢查,評估攝護腺肥大的方向與阻塞情形,若肥大方向特殊,則可能不適用。 蕭志豪醫師提醒,若出現排尿速度變慢、殘尿感增加、反覆感染或血尿等情形,可能表示藥物治療已達極限,應及早考慮手術介入,若長期忽視,膀胱恐因長期負荷而出現纖維化、失去彈性,進而影響腎功能,導致腎水腫或腎衰竭,嚴重者甚至需終身依賴導尿管。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攝護腺拉開手術為年長者或合併慢性病人者,提供一種安全、低風險且有效的治療選擇,不僅改善排尿困擾,更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蕭志豪醫師指出,微創拉開手術具出血量少、恢復快的優勢,患者術後當天即可拔管出院,並且能完整保留正常的射精功能。(圖/萬芳醫院攝) 文章轉載自萬芳醫院官網首頁/民眾專區/公告專區/新聞稿:https://www.wanfang.gov.tw/news/post/11a40a8f07641869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每投入1元 創造3.22元效益 全台首家導入SROI制度醫院 北醫附醫開創醫療新價值

2025-06-06T14:34:02+00:00

少子化趨勢使得兒科經營備受關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率全台之先,導入國際常用社會影響力模型 SROI(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社會投資報酬率),以制度化方式評估醫療服務對社會的實質影響力,結果顯示,院內兒童醫療網絡專案每投入 1 元,即創造 3.22 元的社會效益,足見兒科是極具投資潛力與社會價值的部門,將醫院經營首度納入永續思維,開創醫療新價值。 北醫附醫啟動 [...]

健保多憑證網路申辦輕鬆又便捷 響應環保愛地球

2025-06-05T11:39:46+00:00

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為響應6月5日世界環境日,健保署持續精進「多憑證網路承保作業系統」以提供快速便民的線上申辦功能,請投保單位多加利用,以實際行動讓健保各項申辦業務融入環保概念到投保單位,減少紙本耗用,透過網路辦理既輕鬆又快速完成健保投、退保相關申報作業,共同維護環境永續。 健保署南區業務組林純美組長表示,為落實節能減碳環保愛地球理念,多年來積極推動健保承保業務網路申辦服務,並獲得許多投保單位的支持及響應。以雲嘉南地區第一類投保單位為例,已超過3萬5千家投保單位註冊使用該系統,去(113年)網路申報的異動量更達到總異動量的87%,大幅減少紙張大量使用。 南區業務組林組長分享過去有不少的投保單位慣以紙本辦理各項申報,經多次宣導後,公司承辦人透過使用「多憑證網路承保作業系統」,回饋意見表示非常便利及輕鬆,獲得極高滿意度。健保署持續精進新增服務項目功能,以期提升品質,讓投保單位線上輕鬆操作完成更新單位基本資料、員工的投保、退保及薪資調整及查詢每月的健保費計算明細。同時只要透過線上操作亦可申辦健保卡換發手續,大幅縮短申報時程,更能節省紙張、人力外出的時間以及郵寄成本。近期適逢報稅期間,投保單位需要時亦可下載「員工健保費計算彙總表」,以利核對,可說功能多多,相當便捷。 林組長提醒尚未使用的投保單位,請至健保署網站觀看多部操作教學影片,點選「多憑證網路承保作業系統」即可輕鬆學。投保單位完成註冊後(路徑:健保署首頁>網路櫃檯>承保網路櫃檯>投保單位)就可上線操作申辦。動動一小指,就是愛地球一大步,邀您一起響應環保。投保單位有任何操作上疑問,請撥打健保署諮詢服務專線:0800-030-598,手機請改撥02-4128-678洽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6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7-82690-1.html

新冠疫情持續上升,但增幅略緩,高峰預估仍在6月底7月初,籲請民眾踴躍接種疫苗,具重症風險因子民眾出現疑似症狀儘速就醫

2025-06-04T11:53:43+00: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3)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持續上升,籲請民眾加強自主防疫觀念,出入醫療照護機構、搭乘大眾運輸、至人潮擁擠室內場所佩戴口罩,勤洗手,符合疫苗接種資格民眾踴躍接種,出現發燒或有呼吸道症狀建議盡量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外出時記得佩戴口罩,另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上升,第22週(5/25-5/31)新冠門急診就診計62,75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9%,增幅較先前一週略減緩,但仍需觀察端午連假效應對本週就診人次之影響,預估六月份仍呈上升趨勢,高峰仍預估將落在六月底七月初。5/27-6/2新增132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15例本土病例死亡;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564例,其中81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近9成,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為NB.1.8.1。全球近期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上升趨勢;鄰近國家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疫情皆呈上升,另香港流行變異株以NB.1.8.1為多,疫情仍處高點,惟呈開始下降趨勢。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22.6萬人次,上週(5/26-6/1)接種約6.9萬人,為前一週(5/19-5/25)接種4.1萬人的1.7倍,再創近三個月以來單週新高,疾管署將持續增加疫苗配送以應民眾踴躍接種需求。目前全國JN.1疫苗接種率9.12%,65歲以上接種率分別為第一劑18.85%、第二劑1.14%,請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民眾儘早接種,另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180天)的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應再接種第2劑,提升免疫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 疾管署強調,目前新冠疫苗與抗病毒藥物儲備量皆充足,邱泰源部長昨(2)日已召開「呼吸道傳染病因應策略研商會議」,並指示衛福部各單位應全力協助基層落實各項防疫工作。民眾如有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但非重症風險因子對象,建議戴口罩到基層診所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進行呼吸道傳染病相關篩檢,及進行後續診斷與治療;具重症風險對象,為感染新冠後可能導致併發症之高風險族群,如有疑似症狀建議先快篩,並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相關最新防疫政策等訊息,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新冠最新防疫專區」(https://gov.tw/gNG)查閱。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6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7-82676-1.html

國際登革熱疫情持續且國內目前已進入梅雨季節,籲請民眾加強家戶內外環境巡檢,落實「巡、倒、清、刷」,減少病媒蚊孳生

2025-06-04T11:50:08+00:00

依據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2025)年截至6月2日累計69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為近6年同期次高,多自東南亞國家移入(占91.3%),以印尼(33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10例)、越南(8例)及馬爾地夫(6例)。目前已進入梅雨季節,全臺各地均有降雨,雨後積水容器增加,加上氣溫炎熱,有利於病媒蚊孳生,增加社區感染與傳播風險。呼籲民眾主動清除家戶內外積水容器,以減少病媒蚊孳生及感染登革熱風險。 疾管署指出,全球登革熱疫情於去(2024)年累計1,400萬餘例且為有紀錄以來疫情最嚴重之一年,全球於今年登革熱疫情持續,迄今累計報告逾253萬例病例,其中美洲最為嚴峻,並以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及秘魯等國為多;亞洲之斯里蘭卡、寮國及越南近期疫情上升,印尼疫情持續,菲律賓病例數亦高於近年同期。 疾管署表示,鄰近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持續,民眾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也籲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工作。此外,疾管署提醒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時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 疾管署提醒,登革熱病媒蚊喜歡棲息的場所,戶外以草叢、灌木叢、雜物背面為主,戶內則是在陰暗角落、家具下方或背面、窗簾布幔後、地下室。由於病媒蚊吸血後需要找尋水源產卵,幼蟲(孑孓)和蛹皆在水中活動,因此籲請民眾平時應主動進行室內及戶外環境巡檢,清除家戶內外廢棄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不用的容器,若有廢棄浴缸、水族箱等大型廢棄容器,可連絡清潔隊協助清運,留下的器物也要刷洗以去除蟲卵,並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使用中的儲水容器請每週至少刷洗容器壁一次,不用時請倒置或清除;降雨後務必落實「巡、倒、清、刷」,巡視住家週遭環境及家戶內是否有積水處,將積水倒掉,以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登革熱等蚊媒傳播疾病感染風險。登革熱相關資訊請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6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7-82675-1.html

【萬芳醫院】神經外科成功搶救重度腦傷病人 多科整合協助恢復日常功能

2025-06-04T11:34:05+00:00

一名任職於國中擔任教師的江女士,2024年6月中旬在先生接送返程途中,當時機車疑似龍頭不穩,於急下坡路段劇烈搖晃,導致失控摔車,她遭到拋飛摔落地面,雖有安全帽保護,但頭部著地導致重度腦創傷,送抵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時,從有意識狀態轉為重度昏迷,在全力搶救與後續照護下,歷經3次手術、長達5個月的住院療程,現以重拾生活自理能力,並預計重返教職,展現驚人復原力。 江女士送醫時經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右側大腦出血,並合併左側鎖骨及多根肋骨骨折,以及氣胸、血胸等多處外傷,昏迷指數8分且出現瞳孔放大等危急徵象,神經外科主任魏立即刻帶領團隊執行緊急開顱減壓手術,清除腦內血塊,穩定顱內壓力,爭取寶貴搶救時間。 術後,病人轉入加護病房,由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暨臺北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創傷暨重症科主治醫師廖國興接手後續照護。廖醫師解釋,大腦就像是豆花般很軟又很脆弱,一旦用力搖晃容易破損。該病人因劇烈撞擊導致嚴重腦部挫傷與腦腫,腦壓也隨之飆高,隨時可能致命,為降低後續神經功能損傷風險,採用藥物及鎮定劑降低腦壓,並搭配低溫療法,將體溫控制在34至35度,有助減緩腦部發炎與代謝負擔。 在加護病房醫護團隊悉心照護下,江女士病情逐漸好轉,陸續安排頭骨重建手術及鎖骨固定,並規劃復健計畫,搭配高壓氧治療與中醫針灸等輔助方式,促進神經恢復。住院期間歷經三次手術與長期跨科整合醫療,病人肢體活動與語言功能逐漸恢復,住院五個多月後終於順利出院,後續持續門診復健。 廖國興指出,腦傷病人的治療與復原需跨專科密切合作,萬芳醫院神經外科具備完整的手術、加護照護、復健與輔助療法資源,能因應不同病況做出即時應變與長期追蹤,這些都攸關預後關鍵。針對重度腦創傷,除了手術本身,家人的支持也有助於腦傷的恢復,江女士分享,今年6月將和先生一同到印尼巴峇島,參加高中同學的海島婚禮,並也計畫重返校園。從她展現出來的十足行動力,完全看不出一年前曾被緊急送進開刀房搶救的嚴重模樣,如今生活正慢慢回到常軌。 文章轉載自萬芳醫院官網首頁/民眾專區/公告專區/新聞稿:https://www.wanfang.gov.tw/news/post/76d60b4ab31861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