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選擇,都是生命故事的一部分。透過拼貼藝術,將過往的經歷、當下的情緒與內在聲音轉化為可見的畫面。或許是已經做出的抉擇,或許是仍在尋找的答案,每一片拼貼都承載著獨特的心路歷程。讓我們在創作中梳理記憶,拼湊生命的軌跡,傾聽內在的故事,並在藝術的流動中,看見選擇帶來的意義與可能性。 主題:選擇與我-拼貼藝術創作工作坊 時間:114/03/15(六)09:00-12:00 地點: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萬才癌症大樓8樓5081會議室 對象:癌症病友 費用:免費 團體帶領者:實習藝術治療師 楊熙浩 指導老師:藝術治療師 [...]
居家「722」量血壓 相揪親友保健康
鄭雅瑋2025-02-26T09:11:54+00:00高血壓是「沉默殺手」,依據112年國人死因統計,高血壓性疾病為十大死因第7位,影響國人心血管系統、腦部血管、腎臟等器官功能,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腎臟病等重大疾病。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18歲以上國人應定期正確量血壓並記錄「722」血壓值,持續追蹤自身血壓數據,才能遠離慢性病保障健康。 掌握真實血壓 從居家「722」量測開始 為掌握血壓狀況且避免發生白袍高血壓(在醫院量測血壓時,因面對穿著白袍醫護人員而產生緊張,導致血壓升高)的情形,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以722原則量一次血壓:「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並留意以下注意事項才能準確量測血壓值: 量血壓前:半小時前避免抽菸、飲食、洗澡、運動、喝酒、咖啡或茶,不憋尿,並於開始測量前五分鐘靜坐休息。 量血壓時: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壓脈帶的中心約與心臟水平對齊,鬆緊約可放入兩隻指頭。雙腳平放、不要說話或移動,第一次量血壓時應左右手各量一次,之後用血壓較高那一手來做為測量標的。 量血壓後:利用紙本或手機下載相關健康管理軟體記錄血壓數值,除可自我監測血壓變化,亦可於就醫時供醫療人員瞭解血壓情形,做為診斷的參考依據。 高血壓非長者專屬 年輕族群也需注意 高血壓不是長者的專屬疾病!由於高血壓初期沒有特別感覺,往往不舒服或到醫院量血壓時才發現已罹患高血壓或發生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等合併症,因此,需透過「定期測量」才能掌握自身血壓狀況。造成高血壓的成因有很多,包括吸菸、喝酒、缺乏適量運動、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等,國民健康署提醒,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做好個人及家人的血壓健康管理,為自己健康把關。 [...]
本週受冷氣團、228國定假期等影響,新冠疫情傳播風險持續,請民眾加強保暖並儘速接種新冠疫苗,以守護自身及親友健康
鄭雅瑋2025-02-26T08:54:29+00:00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5)日表示,本週冷氣團影響持續,且適逢228國定假期,民眾出國旅遊及往來頻繁,易提高呼吸道傳染病發生機率,須持續注意重症病例發生風險;另自今(2025)年2/26起提供Moderna JN.1疫苗單劑型(0.5毫升)用於滿6個月至11歲幼童接種0.25毫升,請尚未完成接種新冠JN.1疫苗之滿6個月以上民眾,尤其對於感染易併發重症及死亡的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儘速接種,以增強免疫保護力,保障自身與親友健康。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新增重症病例,上週(2/18-2/24)新增14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1例死亡;自2024/9/1起截至2025/2/24,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502例,其中106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10/1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7%以上。另國內近四週本土病例新冠變異株檢出以XEC為主,其次依序為KP.3.1.1、LP.8.1及JN.1。 疾管署指出,全球近期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下降趨勢,其中東地中海區上升,其他地區則下降或持平;全球近28天(2024/12/9-2025/1/5)期間,新增逾16萬例病例及3,300例死亡,病例數及死亡數較前28天期間分別下降21%及上升14%;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為XEC,另變異株LP.8.1占比上升。 疾管署統計,截至今年2/24止,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01.2萬人次,為去(2024)年同期1.1倍,目前全國尚餘Moderna JN.1疫苗約326.5萬劑、Novavax JN.1疫苗約8.9萬劑。 疾管署提醒,鑒於國外新冠疫情持續,且JN.1疫苗對於目前全球占比最高的XEC變異株可提供保護;而因疫苗接種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抗體,故呼籲民眾注意保暖的同時,如具出國需求民眾請儘快接種JN.1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2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81-81643-1.html
遠離「胃」險 減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讓「胃」來越健康
鄭雅瑋2025-02-25T10:43:47+00:00胃癌位居十大癌症死亡及發生人數第8名,根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為胃癌及逾2,000人死於胃癌,而幽門螺旋桿菌作為胃癌的重要風險因子之一,約有8至9成胃癌由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減少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機率,可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是導致胃癌主要風險因子 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於無感染6-10倍,世界衛生組織也在1994年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的致癌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胃部發炎、潰瘍,在長期慢性發炎狀態下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最後導致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可預防,早期檢測與治療是關鍵 「經口傳染」是幽門螺旋桿菌重要的傳染途徑之一,當共同生活者中出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時,往往因使用共同的碗杯盤等餐具造成其他人感染,因此避免「共杯共食」並使用公筷母匙,可以有效預防幽門桿菌傳染。 想瞭解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透過碳13呼氣檢測、糞便抗原檢測與胃鏡檢查等方法。國民健康署依據國內外實證研究並考量民眾檢測可近性,自113年8月起於9個縣市試辦終身1次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114年擴大試辦,有17縣市參與試辦,如民眾符合45至74歲篩檢資格,可先洽詢所在地衛生局。 如檢測結果為陽性,無須驚慌,請依醫師指示回診,並遵循醫囑接受除菌藥物或進一步檢查等醫療處置,只要及早發現並進行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胃癌的發生率會大幅降低。 預防勝於治療 5招遠離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威脅 除了接受檢測與治療,遠離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威脅必須從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大家透過保「胃」5招:健康飲食、良好飲食習慣、規律運動、遠離菸檳酒,如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及早就醫等,保持胃部健康,讓「胃」來越健康。 [...]
掌握「檢吃動」攻略 先發 3招戰勝代謝症候群
鄭雅瑋2025-02-25T10:34:21+00:002025年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將於2月21日開打,一起應援台灣隊再創佳績的同時,也要關注自身健康。台灣20-64歲每4人中約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可能引發慢性疾病。國民健康署特製「代謝症候群防治宣導-檢吃動!」影音,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提升民眾對代謝症候群的認知,讓預防成為日常習慣。 透過趣味影音了解代謝症候群及「檢、吃、動」防治要訣! 代謝症候群是健康的隱形殺手,與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及心臟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因此管理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正是控制疾病進展的重要關鍵。 代謝症候群有5項危險因子,分別為三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5項中符合其中3項則代表有代謝症候群,而上述危險因子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控,並及早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預防或延緩慢性病發生的機會。針對代謝症候群防治提供「檢、吃、動」要訣: 定期檢查:30歲以上的民眾可以參加國民健康署提供每5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並將健檢數值輸入至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科學算病館)中,可以計算未來10年內5種慢性疾病(包含: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罹患風險,再依循網站上的健康指引,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控制嘴巴:跟著我的餐盤6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遵循好油、限糖、減鹽及高纖的飲食原則。 記得運動:結合生活作息,增加自我活動機會,每週累積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如健走、太極拳、游泳、騎腳踏車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遠離慢性病危機 從代謝症候群防治了解開始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是預防慢性病的關鍵,全台已有近3,000家診所可協助民眾遠離代謝症候群,目前已經超過30萬名民眾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計畫收案民眾,經電話調查,近9成受訪者肯定加入計畫對自身健康有正面幫助,更有超過8成認為量血壓722、營養及運動等健康指導,能夠幫助自己做好健康管理。並善用本署「健康九九+網站-慢性病防治館」衛教資源,做好健康管理,遠離慢性病危機。 訊息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2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81-81598-1.html
【萬芳醫院】假期美食吃太多?糖尿病病人春節後血糖飆升,醫師提醒這些控制關鍵
鄭雅瑋2025-02-25T09:24:38+00:00春節假期結束後,許多糖尿病病人回診時發現血糖升高,甚至糖化血色素數值也明顯上升。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劉漢文醫師指出,這一現象與春節期間過量飲食、缺乏運動及作息不規律息息相關,若未妥善控糖,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腎衰竭或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對健康造成長遠影響。他提醒糖尿病病人應特別注意飲食管理,並維持規律的運動與作息,以穩定血糖,避免健康亮紅燈。 劉漢文醫師近期看診時,發現多位糖尿病病人的血糖、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數值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情況令人擔憂。他指出,這些異常數值多與年節期間飲食失控及生活作息改變有關,許多病人因應節慶氣氛,放鬆對飲食的管理,過量攝取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如紅燒肉、炸物、年糕等。此外,家族聚會中飲酒量增加也影響血糖穩定,酒精不僅熱量高,還可能影響肝臟代謝功能,使血糖更難控制。 為降低血糖飆升的風險,糖尿病病人應儘快恢復健康的生活模式,避免短暫的飲食放縱對健康造成長期影響。在飲食方面,建議選擇高纖維蔬菜與優質蛋白質來源,如魚類、雞肉、豆製品等,並以清蒸、水煮、燉煮等方式烹調,減少額外熱量與糖分攝取,以延緩血糖上升速度。同時應減少甜點及含糖飲料,可選擇無糖、低糖飲品,或以堅果、無糖優格等替代高熱量點心,以降低血糖波動的風險。 血糖控制不能鬆懈,糖尿病病人應透過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定期血糖監測及遵循醫囑服藥,才能有效避免血糖失控。劉漢文醫師建議,病人可使用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轉移性乳癌的治療旅程與挑戰:林寰澤醫師
鄭雅瑋2025-02-24T10:23:54+00:00來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血液腫瘤科 林寰澤 醫師 主持人:鋼鐵晴 主題:「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轉移性乳癌的治療旅程與挑戰。」 林寰澤醫師表示,術前輔助治療對於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病友存活率有顯著的提升。透過這個治療方式,可以有效縮小腫瘤,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復發的可能。 Trop-2是一種跨膜蛋白,在惡性腫瘤中過度表現。研究顯示:在轉移性HR陽性/HER2陰性乳癌病人中,超過8成病人Trop-2為中度至高表現量,讓他成為新興療法的鎖定目標!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防治癌症之新藥的研發
鄭雅瑋2025-02-24T10:08:45+00:00與藥學專家陳紀勳醫師對談。討論的重點包括:(1)國內外關於防治癌症之新藥的最新研發情形;(2)台灣有關防治癌症的新藥之研發狀況及其成效;(3)那些癌症之治療巳受惠於新藥?(4)台灣的新藥研發何時方可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暨(5)失智症及其他重大疾病的治療之新藥的研發情形。 陳紀勳醫師係台大醫學院藥學系畢業,長庚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畢業醫學士。 現任長庚醫院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内科主治醫師、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新藥科技组審查員兼小组長。 影片轉載自台灣加油 無所不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824s0eYtc
【雙和醫院】當心肌少症!五大徵兆、自我檢測助你守護肌肉健康
鄭雅瑋2025-02-24T09:46:33+00:00隨著年齡增長,是否有發現自己行動變得遲緩、體力下降,甚至容易跌倒珄民眾常以為是遲暮之年到來,自然老化造成;然而,有些現象並非單純的老化,而是罹患「肌少症」的徵兆。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骨鬆肌少衰弱症中心主任洪家佩醫師指出,根據國際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定義,肌少症是一種因肌肉質量減少及肌力下降所導致的問題,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帶來的健康挑戰不可輕忽。 洪家佩醫師表示,肌少症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外,威脅熟齡健康生活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常被民眾輕忽。研究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民眾患有肌少症的比例約為6.8%,人數接近失智症,但卻有超過8成患者無病識感。民眾可以透過留意「五」大徵兆、避免「四」行為及「三」種自我檢測方式,來預防與治療肌少症。 洪家佩醫師進一步解釋,肌少症並非不可逆的老化結果,而是一種可以診斷並治療的疾病。醫學界通常透過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或雙能量X光骨密度儀(DXA)來測量肌肉量;此外,透過握力測試、坐起立測驗及行走速度檢查,評估患者的肌肉功能是否異常。 而肌少症的五大徵兆分別是,走路緩慢,即便連在平地行走時,也很緩慢無力,其次為手部握力下降,就連日常生活所需的提水壺倒水、打開罐頭、擰毛巾等也無法順利完成。另外則是上下樓梯困難,腳步跨不開也抬不起,以及反覆跌倒、受傷,近一年內,連續跌倒的狀況超過兩次,最後則是體重減輕,沒有刻意減重,半年內體重下降5%,若有出現相關徵兆,請立即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值得注意的是,肌少症不僅發生於老年人,年輕人若缺乏運動、營養攝取不均衡,或因減重過度節食,都可能導致肌肉流失。洪家佩醫師指出,目前四個主要影響肌肉量下滑的原因則是老化、活動力下降、不當減重及飲食不均衡。另外,像是「肥胖型肌少症」大家也得留意,因為這類患者在外觀上可能看似正常,體重甚至偏高,但其實肌肉量則是不足、脂肪過多.就像A5和牛那樣,導致身體機能下降,相較於一般民眾,跌倒與慢性病風險都高出許多。因此,無論年齡與體態,都應重視肌肉健康。 [...]
【萬芳醫院】長痘以為是青春痘?當心玫瑰斑作祟!
鄭雅瑋2025-02-24T09:39:44+00:0030歲的林小姐(化名)自國中起便深受臉部痘痘困擾,症狀時好時壞,多年來頻繁往返皮膚科診所求診。然而,今年2月初,她的皮膚狀況突然急劇惡化,臉上不僅爆發大量痘痘,還整片泛紅,甚至引起旁人側目,讓她焦慮不已。為尋求更有效的治療,她前往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皮膚科就診,經葉嘉漢醫師診斷,確診為「玫瑰斑」。 葉嘉漢醫師說明,玫瑰斑(酒糟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主要影響臉部中央、鼻子及額頭區域,症狀包括潮紅、紅腫、膿皰、丘疹,甚至伴隨灼熱、刺癢感,容易與青春痘混淆。雖然醫學界尚未完全釐清其成因,但可能與免疫系統異常、過敏體質、環境因素及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天氣變化、過度日曬、攝取辛辣食物或酒精飲品等,都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 林小姐長期未能有效控制肌膚問題,加上近來壓力增加、生活作息不規律,導致玫瑰斑加重,整張臉泛紅且痘痘數量激增。葉嘉漢醫師為她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經過一週治療後,皮膚紅腫顯著減輕,痘痘數量大幅下降,膚色也逐漸恢復正常。林小姐分享,過去長期受皮膚問題困擾,心理壓力極大,如今終於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讓她重新找回自信。 葉嘉漢醫師提醒,若經常出現面部潮紅,甚至旁人經常提及「臉很紅」,且伴隨小丘疹或膿皰,應警覺可能是玫瑰斑。他強調,面對此類皮膚問題,切勿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養品,因為某些成分可能刺激皮膚,加重病情。雖然玫瑰斑難以根治,但透過正確治療、規律作息及適當紓壓,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若有類似症狀,建議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診斷,制定適合的治療計畫,讓肌膚回到穩定狀態。 文章轉載自萬芳醫院官網首頁/民眾專區/公告專區/新聞稿:https://www.wanfang.gov.tw/news/post/1c0553502c88ef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