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醫院】男童一年沒長高?醫揭是「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治療後狂飆20公分

2025-04-22T09:49:52+00:00

一名男童自幼稚園起就明顯比同齡孩童矮小,媽媽對此十分憂心,嘗試各種方式幫助孩子長高,包括補品、營養奶粉甚至中藥調理;然而,親友們多半認為只是「發育晚一點」,不必太多擔心。直到男童升上小學二年級後,媽媽發現他整整一年都沒有明顯長高,才決定帶他兒童成長門診求專業協助。經檢查後,發現男童身高落在同齡兒童的第3百分位以下,這是臨床上判定生長遲緩的重要指標,進一步透過抽血檢查,確診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童成長門診主治醫師凌儀芝醫師分享此案例時提到,許多家長以為孩子只是「晚熟」、「會慢慢長上來」,但其實上,身高停滯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這名孩童若未在生長板閉合前接受治療,預估成年後身高僅為158公分,可能會對自信心、人際互動及未來的職業選擇造成影響。所幸在完整的診斷與治療規劃下,再搭配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調整,最終身高達到178公分,比原本預估高出整整20公分。 凌儀芝醫師表示,臨床會根據孩子的年齡、身高、體重與青春期發育狀況,安排骨齡X光檢查、抽血檢驗生長激素與甲狀腺功能,並進一步分析遺傳身高與預測成人身高的差距,透過科學化、系統性評估,家長能更清楚掌握孩子的成長狀況,避免僅憑直覺或長輩經驗判斷。她強調,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不單只有影響身高,還可能影響肌肉合成下降,進而影響運動表現,增加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甚至因肌肉量長期偏低,引發膽固醇異常,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由於從外觀無法分辨孩子是「晚長」還是需要治療,凌儀芝醫師建議家長可從兩個面向初步評估:第一是孩子與同性別、同年齡族群相比是否落在第3百分位以下;第二,一年內是否至少長高4公分。她提醒,許多家長在不了解發育警訊的情況下,誤以為只是「長得慢」,轉而投入大量補品,但實際上孩子長不高的原因,可能與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或睡眠品質不佳等因素有關。  除了醫療介入外,凌儀芝醫師也強調,日常飲食、睡眠與運動也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長高的關鍵不在於「吃得多」,而是「吃得對、睡得好、動得夠」。她鼓勵家長把握成長黃金期,若能及早發現、正確評估與即時介入,孩子的成長潛能往往遠超預期,這也可能成為改變人生高度的關鍵轉捩點。 文章轉載自萬芳醫院官網首頁/民眾專區/公告專區/新聞稿: https://www.wanfang.gov.tw/news/post/9d921530d5ae68e3

【保健闢謠】HPV疫苗可以跟流感疫苗一起接種嗎?

2025-04-21T10:46:23+00:00

依據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以及我國疾病管制署說明, HPV疫苗屬於非活性疫苗,經醫師評估後,可以跟其他非活性或活性疫苗一同接種。 流感疫苗也屬於非活性疫苗,民眾可依需求選擇同時間但分開不同手臂施打,亦可間隔任何時間接種唷! 資料來源: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799#list34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DJgcTnIjWNFo1qKKVEN_I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服務園地/真相與闢謠/保健闢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27&pid=18829

常見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迷思大解密!

2025-04-18T11:27:02+00:00

我國持續推動國中女學生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服務,以降低國人癌症等疾病風險,然而,部分國人對疫苗仍存在誤解與疑慮。國民健康署破解三大迷思:即使無性行為仍有感染人類乳突病毒風險;疫苗雖能預防70%以上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但子宮頸抹片檢查仍不可少;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並不會影響生育能力。 國中女生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率達9成 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病毒,與多種癌症及疾病有關,包括子宮頸癌、肛門癌、人類外生殖器癌、口咽癌及尖形濕疣(俗稱菜花)。我國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自107年起採入校方式提供國中女生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服務,近2年接種率皆達9成。 儘管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能有效預防病症,但仍有不少民眾對其存在誤解與疑慮,進而對接種疫苗抱持觀望態度。為了幫助大家了解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的正確資訊,國民健康署針對民眾常見的三大迷思進行說明,以期增進民眾對疫苗的了解,進而做出正確的健康判斷。 迷思一:我沒有性行為,應該不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吧? 事實:人類乳突病毒可透過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傳播,即使沒有性行為,仍可能感染。 人類乳突病毒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透過皮膚、黏膜、體液或接觸帶有人類乳突病毒的物品傳播,因此,即便未發生性行為,仍有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例如,共用浴巾或私密部位接觸受污染的物品。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9至14歲未曾有性行為的青少女是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的最佳時機,可在未感染前產生足夠的免疫力,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迷思二: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後,就不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事實:疫苗並非100%預防所有型別的人類乳突病毒,仍須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篩檢確保健康。 為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的風險,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核可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能有效預防超過70%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然而,為達到最佳的防護效果,即便已完成疫苗接種,專家仍建議25歲以上女性每3年進行至少1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這不僅能及早發現子宮頸細胞病變,還能及早介入治療,顯著降低癌變風險。此外,平時應保有安全性行為及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達到更全面的保護! [...]

重大傷病核定通知書 健保快易通App也可下載了!

2025-04-18T11:24:00+00:00

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為減輕重病民眾長期治療之經濟負擔,共訂有30類重大傷病,因該類疾病就醫時,可免收部分負擔。若罹患重大傷病經申請由健保署核定通過,需要紙本核定通知書時,現行已可透過健保快易通APP下載,不用再親自跑一趟,省時又便利! 民眾若經醫師診治屬全民健康保險公告之重大傷病,可以請醫療院所代為申請、或自行檢具相關資料等,向健保署申請重大傷病身分。經核定通過,除第六類慢性精神病外,皆直接註記於健保卡內。為提供便民服務,本署自113年12月起於健保快易通APP新增重大傷病專區,除原有查詢重大傷病申請進度、有效期限外,新增下載本人效期內之重大傷病核定通知書功能。民眾可自行下載列印使用,其效力與臨櫃申請核定通知書相同。 若民眾想知道更多重大傷病申請或相關資訊,請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的「重大傷病專區」瀏覽,或撥打健保署諮詢專線︰0800-030-598,手機請改撥02-4128-678洽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4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9-82216-1.html

仰睡最安全! 避免「5大NG」睡眠行為,降低嬰兒猝死風險

2025-04-18T11:14:53+00:00

1歲以下嬰兒因趴睡窒息的憾事時有所聞,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仍是國內嬰兒十大死因之一。研究顯示,趴睡是SIDS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為了降低窒息與猝死的風險,建議1歲以下嬰兒應仰睡入眠,安全比短暫的安穩是更重要的守護。 不安全睡姿及環境,增加嬰兒死亡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六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結果報告(111-112年回溯個案),專家參考美國疾病管制署與兒科醫學會對於「猝死」的分類定義,以區分高度及中度可預防性猝死個案,其中43位個案被歸類為高度可預防性猝死相關,包含8位與睡姿(側睡、趴睡)相關及35位與環境相關,且報告資料有明確提及「窒息」或「呼吸道阻塞」或「遮蔽口鼻」之物件或人;其中41位個案被歸類為中度可預防性猝死相關,包含4位與睡姿相關及37位與環境相關,且報告資料提及不安全睡眠環境因素,如同床、枕頭、軟床、護欄、棉被、凌亂環境或嗆奶等,其中25位提及與家長同床。提醒家長、照顧者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不可忽視安全睡眠環境的重要性,以降低與睡眠相關的死亡風險。 5大NG行為不要做! 寶寶「不趴睡」 1歲以下的寶寶必須「仰睡」,趴睡及側睡都不安全。因為趴睡較容易壓迫寶寶口鼻造成窒息危險,側睡則可能一個小動作轉成趴睡。 寶寶「不用枕」 1歲以下的寶寶,是不需要使用任何枕頭!坊間流傳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以及商家標榜的「透氣枕頭」,皆建議不要使用。 嬰兒床「不鬆軟」 嬰兒床不要放置任何的鬆軟物件,如填充玩具、防撞護墊等,因為防撞護墊若沒有穩固,可能倒塌,遮住寶寶口鼻,造成窒息風險。 [...]

【雙和醫院】本院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成功 助患者重獲新生

2025-04-18T11:06:06+00:00

50多歲的朱先生,長年吸菸且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今年年初因胸悶、胸痛及呼吸困難,急性心肌梗塞至急診就醫,症狀持續加劇,最後甚至休克陷入昏迷,醫療團隊緊急安裝葉克膜(PCPS)及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ABP)來搶救,後續雖暫時穩定出院,卻在兩週內兩度因急性心衰竭、低血壓、肺水腫再次送醫,住進加護病房,生命一度垂危。   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李紹榕醫師表示,透過心導管檢查、心臟超音波及心肌灌注掃描,發現朱先生左主冠狀動脈與左前降支冠狀動脈已完全阻塞,右冠狀動脈與左迴旋支亦有中重度狹窄,其左心室射出分率(LVEF)僅剩不到21%,心臟泵血功能極度低下,功能僅剩不到一般人的三成,已達嚴重心臟衰竭的程度。換句話說,不僅是無法舒適的執行任何活動,甚至連在休息狀態下都會出現呼吸困難、疲倦、胸悶或心絞痛等症狀,情況非常危急,得盡快手術治療。   李紹榕醫師指出,對嚴重心臟衰竭的病人來說,心臟移植是改善心臟功能,提高生活品質以及存活率的最終手段,但等待到合適的大愛心臟並不容易,待度過急性期後,還是得透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心室輔助器作為等待心臟移植的橋接治療。   與家屬討論後,朱先生於2月24日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及短效型左心室輔助器(LVAD,CENTRIMAG)植入手術,同時安排等待心臟移植;病況穩定後,朱先生積極復健,已能使用一般氧療並緩步於加護病房內活動,顯示心肺功能逐步恢復。3月25日再進行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由李紹榕醫師團隊主刀,歷時約6小時順利完成,術後恢復良好,兩周後即從加護病房轉入普通病房,並開始展開職能、物理與呼吸治療復健。   朱先生於4月16日康復出院,雙和醫院特地邀請照護團隊給予祝福,李紹榕醫師特別叮囑要好好照顧身體,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新生機會,除定期回診外,也得規律服藥控制血壓,朱先生則一一向團隊醫護人員致謝,場面相當溫馨。李紹榕醫師提醒,年紀,特別是50歲以上、男性、過度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病患、長期吸菸或曾有心血管疾病史,這些都是心臟衰竭的高風險族群。民眾可從控制三高(血糖、血壓及血脂)、戒菸、限酒、建立規律運動習慣等養成良好生活作息著手;另外,也可定期安排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等心血管檢查,若有發生劇烈胸痛、背部或腹部疼痛,請立即就醫尋求協助。 文章轉載自雙和醫院官網首頁/雙和新知/最新消息:https://shh.tmu.edu.tw/page/NewsDetail.aspx?seq_no=20250417112310665160

【新國民醫院】新國民提醒民眾不要輕忽漏尿問題,小心腎臟疾病找上門

2025-04-17T11:08:40+00:00

忙到沒時間解尿?常憋尿小心身體反撲。習慣性憋尿容易導致細菌停留尿道,使泌尿道感染,同時又因不常排尿,使尿液中的沉澱物質堆積,而出現腎結石。另外,日復一日的憋尿,也容易造成骨盆底肌受傷,最後在無法控制尿液的情況下演變成尿失禁。 依據不同的病理機轉,尿失禁可以區分為應力性、急迫性、滿溢性以及功能性尿失禁。為了進行精準的診斷,以便正確的對症下藥。民眾至泌尿科問診前,將每日的排尿記錄下來,提供給醫師評估。醫師在評估病人是否有骨盆腔器官脫垂的問題前,有可能採取觸診、陰道指診的方式診斷,再利用尿液檢查判斷是否有膀胱發炎的徵兆。 除此之外,簡單快速且屬於非侵入性、無輻射的超音波檢查,更能協助醫師了解病人膀胱尿容積與餘尿量。但是若要清楚得知病人的尿流速、膀胱感受、收縮力和尿道壓力,醫生可能就會採取較侵入性的方式「尿路動力學檢查」來鑑別為何種尿失禁。(文/新國民醫院) 文章轉載自臺北醫學大學官網首頁/電子報/今日北醫電子報:https://tmubt.tmu.edu.tw/2025/04/15/%e6%96%b0%e5%9c%8b%e6%b0%91%e6%8f%90%e9%86%92%e6%b0%91%e7%9c%be%e4%b8%8d%e8%a6%81%e8%bc%95%e5%bf%bd%e6%bc%8f%e5%b0%bf%e5%95%8f%e9%a1%8c%ef%bc%8c%e5%b0%8f%e5%bf%83%e8%85%8e%e8%87%9f%e7%96%be%e7%97%85/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附醫呼籲爸媽留意兒童性早熟,及時把握治療黃金期

2025-04-17T10:56:22+00:00

小芸(化名)是名7歲6個月的女孩,父母近來發現她的乳房開始發育,且身高成長速度明顯加快,過去一年內成長了8公分,讓父母開始擔心她是否有性早熟的問題。在親友的建議下,父母決定帶她至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門診進行評估。 醫師在門診中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並為小芸安排一系列的檢查。透過理學檢查發現小芸的乳房發育達到第二期、陰毛尚未出現,與同齡兒童相比,她的發育程度確實較快。骨齡X光檢測發現小芸的骨齡約為10歲,比實際年齡超前了約2年。荷爾蒙檢測結果顯示雌激素濃度升高,並透過「GnRH刺激試驗」確診為中樞性性早熟。為了排除潛在的病因,醫師也安排了腦部MRI檢查,結果顯示未發現異常病變。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刺激試驗」,是一種用來診斷性早熟或性發育異常的檢查方法。該試驗的原理是透過靜脈注射GnRH來刺激腦下垂體,觀察其對促性腺激素,如黃體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的分泌反應,以判斷青春期發育是否提前啟動。【左圖:北醫附醫兒科部邱冠霖醫師】 在測試過程中,醫師會先抽取基礎血液樣本,然後給予GnRH注射,並在不同時間點(通常為注射後30分鐘、60分鐘、90分鐘等)抽取血液,以測量LH和FSH的變化。若測試結果顯示LH水平顯著升高(通常LH峰值超過5 IU/L),則可診斷為中樞性性早熟(CPP)。 性早熟會加速生長初期的發育,使得孩子在短時間內看似長得比同齡孩子高,但骨骼會因此提前成熟,導致生長板提早閉合,最終成年身高可能比預期來得矮小。因此,建議小芸開始接受治療,以延緩發育進程,幫助爭取更好的身高發展。 性早熟的孩子應該在適當的時間接受醫療評估,如出現以下症狀,家長應儘早帶孩子至兒童內分泌科就診: 1.女孩:8歲前開始乳房發育或10歲前月經來潮。 2.男孩:9歲前出現睾丸增大或聲音變低沉的現象。 若孩子的生長速度異常快速(每年超過7公分)或伴隨其他異常症狀,如視力變差、頭痛、體重明顯增加等,則更應積極就醫。【右圖:爸媽若能留意兒童性早熟的症狀,便能及時把握治療黃金期】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附醫以兒童癲癇團隊精準治療,助病童重回正常生活

2025-04-17T10:51:25+00:00

兒童癲癇發生率在臺灣是0.6~0.7‰,臨床上會根據病人病史及臨床症狀,包括基礎的實驗室檢查(血液)、腦電圖(腦波)、一般清醒/睡眠/長時間及特殊電極腦波、影像檢查(3T磁振造影檢查)等加以診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癲癇團隊為多專科團隊合作,可針對不同的癲癇病童量身打造治療方案,精準治療病灶,以改善癲癇病童的生活品質為最終目標。 若經診斷為癲癇,病人必須長期服藥,用藥後,若2~3年完全不再發作,則可參考腦波的檢查,考慮逐漸停藥。50%以上的病人透過藥物治療可完全不再發作,但約有20~25%的病人可能再復發,此時需要再接受治療。值得注意的是,癲癇病人若要停藥,需接受醫師指示,不可驟然停藥,若自行停藥,抽搐容易反覆發作,可能造成癲癇重積狀態,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很多治療癲癇的新藥,作用機轉也趨於廣泛,同時還有荷爾蒙治療、生酮飲食治療、癲癇手術、迷走神經刺激術及深部大腦刺激術等多種治療方式,提供病人更多的治療選擇。除了一般檢查外,癲癇若合併發展較為緩慢或是對藥物反應不佳,基因及代謝的檢查也非常重要,特殊的基因或代謝問題可用特別的治療方式,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例如葡萄糖轉體1缺陷(GLUT1 Deficiency)對生酮飲食的效果甚佳。【右圖:北醫附醫兒科部兒童神經科蔡明蘭醫師】 兒童癲癇患者中約有20%雖然透過藥物治療,也難以完全控制,屬於抗藥性或頑固性癲癇,需要詳細評估適合的治療方式,包括需要詳細的評估,是否適合以外科手術治療。術前須了解病人的病史並確定病因,若病因尚不明,則需進行頑固性癲癇的術前評估,看看是否有機會手術,可以不再發作,進而改善生活品質及認知學習,會以特別的進行方式觀察病灶及發作型態。 此外也可透過核子醫學檢查觀察糖分的代謝(即正子檢查),第一階段非侵襲性檢查,臨床診斷包括詳細病史、癲癇型態、用藥反應、長程錄影腦電圖了解發作時放電位置、3T核磁共振掃描(MRI&fMRI)、核子醫學/正子掃描(SPECT/PET)、神經心理評估(Neuropsy Chologicale Evaluation)。 部分病人需要做第二階段的評估,通常為多病灶或病灶不明個案,透過顱內深部電極置入(SEEG、Extraoperative腦皮質腦電圖),直接記錄腦部表面與深層的癲癇波,必要時同使用電刺激;功能性磁振(f-MRI)或WADA Test視情況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