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6例丹娜絲颱風後類鼻疽個案,風災後1個月內確診個案可能增加,提醒高風險族群如有相關症狀,請速就醫並告知相關暴露史

2025-07-24T08:40:38+00: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2)日公布國內上週(7月15日-7月21日)新增6例丹娜絲颱風後發病之類鼻疽本土病例,均居住於高雄市,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9日至7月13日,多數個案具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肝病等慢性病史,其中2例具汙水汙泥接觸史。個案多因發燒、畏寒、咳嗽及呼吸喘等症狀就醫,其中2例個案因類鼻疽併發肺炎及敗血症死亡,其餘4例均住院治療中。 疾管署說明,今(2025)年國內累計27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以65歲以上(18例)和50-64歲(7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22例)為多,其次為臺中市(4例)、屏東縣(1例),其中6例於丹娜絲颱風後發病。 疾管署提醒,丹娜絲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及驚人風力,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及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除了接觸傳播外尚有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1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汙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7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6-83172-1.html

中國廣東及美亞非多國屈公病疫情遽增,疾管署已列九國/地區旅遊疫情建議第一級或第二級,並強化自流行地區入境旅客檢疫措施;籲請民眾旅遊注意防蚊,返國有疑似症狀速就醫

2025-07-24T08:34:58+00:00

疾病管制署今(23)日表示,近期國際間屈公病疫情嚴峻,全球今(2025)年迄今已累計逾25萬例病例,世界衛生組織已於7月22日緊急呼籲各國應採取行動。目前以美洲疫情最為嚴峻,病例主要分布於巴西、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等國;印度洋之法屬留尼旺島、馬約特島、模里西斯等地疫情已蔓延至其他地區;亞洲印度今年逾3萬例病例,中國廣東省佛山市爆發疫情迄已逾2,600例病例,係因境外移入衍生所致,並於澳門等地出現移入病例,多省市已提醒民眾注意防範措施;歐洲法國今年迄已累計30例本土病例,799例境外移入病例,疫情已傳播至本無疫情地區,義大利亦報告1例本土病例,歐洲往年病例多發生於7-8月,今年異常於6月提早發生。 為因應全球屈公病疫情,疾管署已於國際港埠加強屈公病防範宣導及發燒篩檢,並針對入境有症狀或蟲媒傳染病流行地區旅客,執行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評估、採檢、衛教及提供防蚊液等檢疫措施;如發現疑似個案,後續將由地方衛生單位持續追蹤並啟動相關防治措施。此外,疾管署亦針對以下國家提升屈公病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醒欲前往民眾做好自我保護: 第二級「警示」,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巴西、法屬留尼旺島。 第一級「注意」,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中國廣東省、菲律賓、印尼、印度、斯里蘭卡、阿根廷、玻利維亞。 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屈公病疫情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截至7月22日累計15例,感染國家以印尼(13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移入;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2020-2024年同期介於0-5例)。 疾管署說明,屈公病的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而屈公病的潛伏期為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至7天。與登革熱不同的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患者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此與登革熱表現不同,典型的登革熱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為屈公病特徵;另屈公病的嚴重程度也不如登革熱重症,較少出現死亡,惟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是罹患屈公病易有併發症或病況嚴重之風險族群。 疾管署提醒,計劃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落實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7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6-83187-1.html

醫療送到家 健保在宅急症照護 實現在地安養

2025-07-23T12:59:42+00:00

85歲張伯伯因腦部出血住院治療,出院後銜接居家醫療照護,由於行動不便長期臥床,仰賴醫師及護理師定期提供居家醫療照護。某日張伯伯因上呼吸道感染,經居家醫療醫師緊急訪視並診斷為急性肺炎,建議家屬可透過「在宅急症照護」模式,在家接受肺炎相關治療,讓張伯伯在熟悉家中接受治療,並同時減輕家屬往返醫院照顧的負擔。 住在快樂護理之家的蔡媽媽,出現血尿、發燒送至急診就醫,經醫師評估為尿路感染,因符合「在宅急症照護」收案條件,經家屬同意後安排蔡媽媽於機構接受治療,並由主責醫院安排醫護人員為其施打抗生素,病人免於急診待床之苦,且家人隨時可至機構探望病人狀況。 中央健康保險署中區業務組組長丁增輝表示,自去年(113年)7月起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由醫師、護理師、藥師及呼吸治療師等組成照護團隊共同提供急症居家醫療服務,滿足就地(在家、機構)獲得完善的全人全程照護。該計畫收案對象以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等3類,醫療團隊將醫療送進住家或安養機構,讓患者安心接受治療。 丁組長表示,目前中、彰、投共有42個照護團隊253家院所可提供在宅急症照護,從計畫上路以來,共照護769位民眾,因應居家醫療的需求增加,該計畫收案人數亦逐月增加,未來擬再擴大收案的對象。民眾欲進一步瞭解在宅急症照護院所名單與相關訊息,請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查詢:首頁/健保服務/健保醫療計畫/其他居家相關醫療服務/居家醫療照護整合特約醫事機構查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7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6-83182-1.html

守護兒童用藥安全 使用抗生素四不一要

2025-07-23T12:55:57+00:00

當孩子出現感冒發燒症狀時,許多家長(照顧者)因擔心病情惡化,有時會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呼籲民眾守護兒童用藥安全,使用抗生素四不一要: 不主動要求抗生素-感冒多為病毒感染,不一定需要抗生素 在臨床上,兒童出現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通常是由病毒所引起,並非細菌感染,此時使用抗生素,不但對改善孩子病症無幫助,反而可能發生皮疹、腸胃不適等不良反應的風險,甚至影響腸道菌叢平衡。 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使用藥品前應諮詢醫師及藥師等醫療專業人員 抗生素的使用須經由醫療專業人員,依病人狀況合併考量感染的控制、抗藥性、藥品不良反應或交互作用的發生,進行審慎的評估。 不吃他人的抗生素-因每個人的體質、病況、生理狀況等都不盡相同 提醒無論使用任何藥品,都須經過醫師或藥師等醫療專業人員評估個別狀況後使用;此外,若因吃別人的藥品而發生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因藥品非正當合法使用,將無法申請藥害救濟。 不隨便停藥-請完成療程切勿自行停藥,以避免造成抗藥性 無論是誤用抗生素、劑量不夠或是療程太短,殺不完的細菌將發展出抵禦藥品攻擊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抗藥性」將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 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應確認使用原因、使用劑量、頻次與療程天數 [...]

今年8月1日起,提供55-64歲原住民完整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符合資格民眾請儘速接種

2025-07-23T12:51:13+00: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2)日表示,繼去(2024)年1月9日起公費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實施對象新增55-64歲原住民之政策,為進一步降低55-64歲原住民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風險,依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接種建議,自本(2025)年8月1日起再將55-64歲原住民增列為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13價疫苗)實施對象,也就是,55-64歲原住民將可公費接種2劑肺炎鏈球菌疫苗,包括:1劑13價疫苗及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23價疫苗)獲得完整免疫保護力,此新政策預估將有約7.2萬人可受惠,呼籲55-64歲原住民踴躍接種。 疾管署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112年原住民死因統計,肺炎分居原住民男性第6大死因和女性第3大死因,不分性別則為原住民第4大死因。肺炎鏈球菌為引起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中重症及死亡機率,預防效果達75%。未納入公費前,民眾需自費約4,000元才能接種13價疫苗,為增進民眾健康減輕負擔,政府已自112年10月2日起陸續將65歲(含)以上長者、19-64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列入公費13價疫苗實施對象,8月1日起再新增55-64歲原住民,整體涵蓋對象已達491萬人。 疾管署提醒,55-64歲原住民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請備妥健保卡及原住民身分證明文件(如戶口名簿或戶籍謄本)前往接種,以維護自身權益。此外,肺炎鏈球菌疫苗可與流感、新冠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亦無須間隔任何時間接種,請民眾依下列接種原則與自己的過往接種史接種。 從未接種者,應先接種1劑13價疫苗,間隔至少1年(高風險對象間隔至少8週)再接續接種1劑23價疫苗。 曾經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者,依下列原則接種: 曾接種23價疫苗者,間隔至少1年可接種1劑13價疫苗。 曾接種13價疫苗或15價疫苗者,間隔至少1年(高風險對象間隔至少8週)可再接種1劑23價疫苗。 如已接種過13價疫苗或15價疫苗及23價疫苗者,代表已完整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無需再接種13價疫苗及23價疫苗。 疾管署再次呼籲,肺炎鏈球菌疫苗合約醫療院所等相關接種資訊可至疾管署專區或各地方衛生局網站查詢,此外,65歲以上長者及19-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高風險對象為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實施對象,尚未接種任何一劑或未完整接種2劑者,亦請儘速安排接種。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7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6-83170-1.html

「準備、彈性、樂觀」增強照顧韌力 陪練照顧耐力賽,家照據點挺你!

2025-07-23T12:46:48+00:00

長照2.0自106年推動以來,服務涵蓋率已近八成五,同時建置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及多處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下稱家照據點),就近提供照顧者服務。衛生福利部於今(22)日舉辦記者會,以「照顧韌力」為主軸,向大眾傳遞政府重視家庭照顧者問題需求及情緒支持的決心,除延續過去強調照顧者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亦強化家照據點及專業人員的陪伴與支持性服務。 「照顧不離職、照顧有喘息」,家照據點扮演在地長照家庭後盾 我國長照2.0政策將於今年邁入尾聲,而賴清德總統提出的長照3.0政策重點之一,即是「照顧不離職、照顧有喘息」,未來政府將持續「強化家庭支持」,讓各縣市社區據點、長照服務機構及家照據點,均能作為支持在地長照家庭的堅實後盾。 衛生福利部呂建德次長表示,截至114年5月,全國22縣市已設置134個家照據點,由全台近300位受過專業訓練的家照專員針對不同家庭照顧者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務,如:照顧安排諮詢、到宅照顧技巧指導、支持團體、轉介心理協談等,以協助家庭照顧者與家人凝聚照顧共識,降低照顧負荷。 此外,為提高家照據點的服務品質,衛福部在113年辦理「長照與身障家照據點共融試辦計畫」,透過資源整合,讓單一家照據點能共同為長照、身心障礙者和精神病人的家庭照顧者提供支持服務,以提高服務效益,同時也能增強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 「準備、彈性、樂觀」家照專員陪你鍛鍊照顧韌力 根據統計,113年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接獲的來電問題,以情緒支持類型最多(29.4%,較前一年增加2.5%),超越照顧資源(19.9%)、照顧需求(17.3%)。而情緒支持中以「傾訴照顧壓力,如焦慮、憂鬱、無力、疲倦、憤怒等(42%)」最高,其次為「與被照顧者溝通困難」(23.3%,較前一年增加1.5%),「與其他家人溝通困境」(20.0%)等。顯示多數照顧者難以抒發內心壓力,「傾訴」成為主要來電需求,家庭溝通問題總計占比43.3%,也顯示照顧者需要專業人員的介入與協助。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陳維萍表示,每位家庭照顧者於不同照顧階段所遭遇的問題與需求都不同,因此長期照顧不僅要有資源,更要有「準備、彈性與樂觀」的照顧韌力。而家照據點的專業人員就像陪練員,如同協助選手模擬戰況、提供建議一樣,其透過個別輔導與團體支持,來協助照顧者面對家人病況惡化、生活失衡等挑戰。 家照專員協助家庭照顧者案例分享 花蓮縣私立恒好居家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服務機構的江美葉家照專員,協助一位從台北返回花蓮照顧失智父親的照顧者,提供情緒支持與實質建議,使照顧者能將父親送至據點接受服務,更鼓勵其參加照顧服務員訓練,取得專業證照重返職場。照顧者表示,美葉讓她感受到第一次被真正傾聽,彷彿得到救贖。 [...]

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首降!「安心血壓站」護健康

2025-07-23T12:36:04+00:00

為提升國人血壓管理意識並降低「白袍高血壓」影響,國民健康署與台灣高血壓學會呼籲18歲以上民眾一年一次722在家量血壓,健康署也藉由協助標準化企業、社區等各場域設置之血壓量測服務,以提供民眾便利且正確的量血壓服務,掌握自己的血壓值。   「安心血壓站」 打開健康任意門     有些人進入醫療院所時,常常血壓會不自主升高(即「白袍高血壓」效應),而遵循722原則測得的血壓值可以較貼近實際值。722原則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健康署也發展「安心血壓站」認可機制,鼓勵各場域血壓的量測服務兼顧設備、環境與量測說明,以協助民眾量出正確的血壓值。未來民眾看到安心血壓站標誌,歡迎在開放時間入內量血壓!   各界響應 打造友善量測血壓環境 [...]

近2成青少年難拒菸 拒菸4招避免成癮

2025-07-21T13:22:40+00:00

暑假期間青少年易受同儕邀請吸菸或使用電子煙,儘管超過8成青少年表達拒菸意願,仍有近2成未能堅定拒絕;而9成慣性吸菸者在18歲前就開始接觸菸品。國民健康署提醒,青少年對尼古丁更易成癮,應警覺菸草商透過媒體美化吸菸行為的陷阱,並善用四招拒菸技巧,遠離菸害、守護健康。 吸一下沒什麼?青少年吸菸較成人更容易成癮,更有害,更難戒除 暑假是學生們擺脫課業壓力的自由時光,然而,國民健康署提醒,暑假期間也潛藏著青少年接觸菸品及電子煙的風險。根據國民健康署112年針對4.2萬名國、高中生所進行的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有82.1%學生表示絕不吸菸,但仍有將近2成學生未能堅定拒絕菸品誘惑。多數研究指出,大眾媒體置入吸菸行為,以及看見同儕使用菸品,都會增加青少年嘗試菸品的興趣。 菸品和電子煙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是成癮性物質,別小看或自信能與之抗衡,許多人嚐鮮,就此成癮。研究指出青少年對尼古丁較敏感,且比成年人更早對尼古丁形成依賴性,統計數據更顯示,在習慣性吸菸的人中,就有近9成是在18歲前就開始接觸菸品。 青少年時期是身體和心理經歷成長與蛻變的重要階段,菸品對青少年造成的傷害也就更大,尤其是導致腦部「持久性」的損害,致使學習與記憶效率下降,情緒衝動易怒、焦慮憂鬱等。此外,青少年比成人更早且更頻繁出現戒斷症狀,例如:頭痛、煩躁、失眠等,更困難戒菸。 吸菸很酷又紓壓? 菸癮者的真實感受是身不由己 菸草商挹注大量經費行銷菸品,意圖誘使青少年成為菸癮者。透過戲劇演員的演繹,吸菸行為常被賦予「帶來靈感」或「英雄崇拜」等美好想像,深植於觀眾腦中。當青少年渴望展現酷帥的個人風格時,便容易將其與吸菸聯想在一起。一旦青少年因此成癮,菸草商便能從其一生中獲取相當可觀的收益。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菸癮者,其實是被菸品勒索,生活處處不便。長期吸菸者太久沒吸菸就會覺得焦慮,手邊工作被迫中斷,要吸一口才得緩解,而公共場所對吸菸的限制越來越多,難以找到合適的吸菸地點,即便在自家或開放場所吸菸,也常遭人投訴或勸止,此外,家人連帶身受二手菸害,家庭衝突不斷。 四招拒菸方法,堅定信念為首要 [...]

暑假誘惑多 抽電子煙最重罰1萬元

2025-07-21T13:03:54+00:00

暑假是青少年社交活動高峰期,也是電子煙誘惑多的時候。調查顯示,電子煙使用率雖略有下降,但國中及高中職生仍有3.2%和6.3%曾使用。國民健康署提醒學子,切勿因「好奇」、「朋友慫恿」或覺得「沒有菸臭味」就嘗試電子煙,拒絕各種菸品的誘惑,才能守護健康。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下降 「親戚朋友提供」是主因 近年電子煙興起,加上菸商往往宣稱危害較低,容易使人掉以輕心。尤其暑假假期來臨,青少年、學生與同儕出遊或外出時,更容易因好奇或受影響而嘗試。國民健康署呼籲學子,應該拒絕誘惑,不接觸電子煙,才是保護自身健康的最佳選擇。     依據國民健康署國人及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統計,113年成人電子煙使用率1.0%較111年(1.4%)下降,113年大專生使用率為3.8%較111年(5.3%)下降。112年高中職生、國中生電子煙使用率為6.3%、3.2%,亦較110年(8.8%、3.9%)下降,最近一次取得電子煙主要來源為「家人親戚同學或朋友免費給的」、「網路販售平台上買的」及「跟同學或朋友買的」。 電子煙與加熱菸目前皆是違法產品 切勿使用以免觸法   為維護國人健康,菸害防制法自112年3月22日修正施行後,全面禁止電子煙等類菸品之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製作廣告、接受傳播或刊載)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