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於2022年5月通過「心導管肺動脈瓣置換手術」的健保給付,這個手術可以減輕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治療風險,並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臟功能,是臺灣先天性心臟病友的一大福音。目前健保通過的適應症是法洛氏四合症(Tetralogy of Fallot)的病人合併肺動脈瓣嚴重閉鎖不全及右心功能不良,本院為大臺北地區的4家健保署審查合格的執行醫院之一。 法洛氐四合症是最常見的一種發紺型的先天性心臟病,四合症是指心室中隔缺損、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動脈瓣膜嚴重的狹窄、右心肥厚及大動脈跨位4項心臟結構合併出現異常,出生之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嬰兒因為身體血中的含氧量不足出現發紺(Cyanosis)的現象,俗稱「藍嬰」(Blue Baby)。 法洛氐四合症的嚴重度由右心流出道及肺動脈瓣狹窄程度來決定,嚴重的病患血氧濃度在給予100%的純氧治療後仍然會低於70%,為了避免血氧過低對嬰兒的身體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現在建議嬰兒早期(6個月~1歲)就接受心臟外科醫師的矯正手術治療,大多數的病人術後都可以正常的成長和發育。【左圖:北醫附醫兒科部陸振翮醫師】 根據過去經驗,多數法洛氏四合症病人在術後10~20年,肺動脈瓣膜逆流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右心房、右心室擴大,導致右心功能不良及嚴重的心室性心律不整。然而,過去傳統的治療方式需要再次進行外科開心手術,大多數的病人與家長都選擇保守治療。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病人可以透過介入性心導管技術來置換肺動脈瓣,目前各種不同的支架生物肺動脈瓣也陸續上市,臺灣通過其中2種瓣膜,美國的Melody瓣膜及韓國Taewoong Medical Co.的Pulsta支架生物肺動脈瓣膜,讓病人無需接受開心手術,降低手術風險及術後不適。【右圖:韓國的Pulsta支架生物肺動脈瓣膜】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斷開疼痛記憶 精準微創手術 個人化多模式微創腰椎痠痛控制策略 助七旬翁重拾含飴弄孫之樂
鄭雅瑋2025-04-16T12:05:57+00:00一名年逾七旬的長者腰腿痠痛、腳麻長達十年,痛到坐立難安、如廁卡關,就醫檢查發現是腰椎滑脫壓迫神經導致劇痛,須以手術治療。考量長期疼痛會在病人大腦留下記憶,影響復原進度,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團隊量身打造「個人化多模式微創腰椎痠痛控制策略」,術前先注射止痛劑斷開疼痛記憶,再執行精準的微創手術,病人術後翌日即能自行下床行走,三個月後行動能力恢復如常,開心重拾含飴弄孫之樂。 收治病人的北醫附醫神經外科林建和醫師同時也是臺北神經醫學中心研究副院長,他首次問診時得知病人忍痛約十年之久,覺得不可思議也感到不捨。病人起初腳痠痛時,先到家裡附近診所復健,雖略有改善,但久了症狀加劇,又因不想開刀,持續忍耐,直到有天彎腰刷牙洗臉,一陣劇痛襲來幾乎站不住,才驚覺事態嚴重,就連半蹲在馬桶,也痛到無法順利排泄,只能借助軟便藥物,幾無生活品質可言,最後下定決心到北醫附醫就診。 林建和醫師透過 MRI、X 光以及神經理學檢查、問診,確認病人腰椎第四節及第五節滑脫,導致腰椎第五根神經遭到嚴重壓迫,背側椎間盤突出形成骨刺,加上腹側一些小面關節擠壓,以前後夾攻方式,嚴重壓迫到腰椎第五根神經。為此,林建和醫師為病人擬定個人化多模式微創腰椎痠痛控制策略,也就是結合術前止痛策略、減壓及骨融合固定手術,加速術後復原。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楊宜珊醫師比喻,神經像是橡皮筋,隨著彎腰、側身及後仰等各種姿勢的改變,在脊髓腔裡自由伸縮,但一旦被骨刺或是小面關節壓迫,就會被卡住,並隨著身體彎曲而拉長變形,功能出問題。剛開始從大腿、小腿到腳背出現異常,若壓迫越來越嚴重,就會出現痠、麻和痛,像這位病人從右大腿外側、右小腿外側到腳背痠痛麻,痛到連走路都困難,少說持續數年之久,臨床少見。 林建和醫師解釋,大腦會對疼痛產生記憶,痛的時間持續越久,記憶會越難消除,即便透過手術去除疼痛的病因,疼痛記憶仍會存在,而臨床統計,術後因疼痛躺在病床的時間越久,恢復速度就越慢。 為此,個人化多模式微創腰椎痠痛控制策略是術前一天先注射止痛效果可維持一週的止痛劑,手術當天在腰椎附近打局部麻醉藥,阻斷痠痛訊號進入神經系統,避免形成神經性疼痛的記憶,接著再展開手術。在腰側開兩個長約三公分的小傷口,伸入器械先做減壓手術,清除骨刺、切除腹側突出的小面關節,恢復脊髓腔寬度,讓長期被壓迫的腰椎第五神經伸展自由,再放上支架,打上骨釘,完成骨融合的固定手術。 林建和醫師解釋,術前止痛主要是讓神經感覺不到受傷,術後發炎和疼痛就會下降,雖不至於完全感覺不到痛,至少可將疼痛感降到最低,也可同時減少術後止痛藥劑量,加速術後恢復,縮短住院時間。 林建和醫師表示,傳統脊椎手術的病人術後至少要躺一兩個禮拜,隨著微創手術的進步,住院天數持續縮短,目前術後住院時間可從 [...]
氣溫劇變恐誘發中風? 20年大數據揭示潛在危機!
鄭雅瑋2025-04-15T08:45:36+00:00世界各地近年來頻繁發生如致命寒害、酷熱熱浪的極端氣候現象,2024年更被評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2012年全球疾病負擔報告(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指出,綜觀1990-2010年死亡原因,中風為第二大常見死因,而氣候條件是促使中風發生的重要影響因子。近年來台灣各地也更常經歷劇烈溫差的極端天氣,過去以日溫差作為基礎的研究分析無法分辨出寒流或是熱浪等氣候現象,難以了解氣溫劇烈變化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吳威德助研究員比對台灣歷年氣候紀錄,分析橫跨20年、超過110萬例中風病例數據,並創新以兩日內的氣溫變化作為分析基礎,同時考量了空氣污染等環境因子進行分析,強化分析的可靠性,是目前亞洲地區少見的大規模氣候健康研究。研究指出,兩日內氣溫劇烈變化,特別是驟升或驟降,可能大幅增加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本研究於本(4)月發表於國際醫學權威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
擴大補助88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提升量能與評估時效
鄭雅瑋2025-04-14T09:19:13+00:00國民健康署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6.2%疑似異常需轉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為因應聯合評估需求增加,國民健康署擴大補助88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已提升評估量能,提醒家長應積極讓家中寶貝進行篩檢,以利及早發現發展遲緩情形並及早療育。 發展篩檢疑似異常 聯合評估中心接手後續評估 瞭解兒童發展狀況,需家長與專業人員通力合作,平日由家長進行「發展監測」,觀察記錄孩子發展情形,依補助時程帶孩子接受「發展篩檢」,若經篩檢有疑似發展遲緩,需進一步接受「發展評估」。 為及早發現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國民健康署自113年7月起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截至114年3月底已篩檢逾27萬人次,其中6.2%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需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一步評估。 麥建方小兒科診所的麥醫師分享一個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案例,家住在新竹的小凱在1歲2個月時,由麥醫師使用兒童發展篩檢量表進行篩檢,發現小凱在手抓積木、拿筆塗鴉等精細動作表現不佳,在語言認知和社會情緒發展方面,也未能完全達標,麥醫師除了提供小凱爸媽親子共讀的衛教資訊,並協助將小凱轉診至住家附近的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門診進行初步評估,經評估結果顯示,小凱在精細動作方面確實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因此聯合評估中心提供衛教指導與銜接早期療育。 在4個月之後,進行下一年齡階段的兒童發展篩檢時,雖然小凱的精細動作有所進步,但仍未達同年齡應有的標準,另外也發現其他發展領域也顯示異常,經由篩檢醫師與評估醫師共同討論,並由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再次評估,並提供聯合評估綜合報告書,為小凱安排更適切、完整的早期療育課程。 聯合評估中心量能再擴充 及早評估及早療育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因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需求增加,為幫助更多的孩子能及時獲得專業評估,國民健康署於114年擴大補助全國88家兒童發展聯評中心,包含補助全國17家重點中心,以提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量能,縮短等候評估時間,預計全年提供服務量可達4萬3,957人次。 孩子在接受兒童發展篩檢時,由於許多篩檢項目需透過實測及詢問,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可鼓勵孩子多與醫師互動,並回憶孩子在家中的狀況,提供篩檢醫師參考,幫助醫師更準確瞭解小孩真實發展情況。若篩檢結果為疑似發展遲緩,並不代表就是發展遲緩,需帶孩子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做進一步評估確認。 為有效利用聯合評估資源並減輕評估人力負荷,當孩子進入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後,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將依其專業進行初步判斷區分,若為「疑似單一遲緩兒童」,將由單一科別醫師進行單科或單項發展評估,並依評估結果開立發展遲緩證明書;若經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判斷為「疑似多重發展遲緩兒童」,將儘速安排「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以及早銜接後續醫療處置、社會福利或特殊教育等早期療育相關服務。 [...]
【萬芳醫院】47歲女性血便異常下腹疼痛,竟是直腸癌第四期!醫師解析早期警訊
鄭雅瑋2025-04-14T09:03:23+00:00一名47歲女性長期患有痔瘡,過去偶爾出現微量血便,已習以為常。然而某日,她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下腹疼痛,長達兩週,並發現血便的顏色與以往不同,出血方式也有所改變,她趁回診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時,向李營東醫師反映這些症狀,李醫師考量可能潛藏其他疾病,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結果確診為高位直腸癌,且伴隨小區域肝臟轉移。 李營東醫師說明,高位直腸癌是指發生於直腸近端的腫瘤,小區域肝臟轉移則指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的局部區域,根據醫學定義,當直腸癌出現遠端轉移,即屬於第四期。由於病人的肝臟轉移範圍較小,採用燒灼治療方式處理,而直腸腫瘤則透過微創手術完全清除,術後病人只有輕微排便習慣改變,無需使用人工肛門,也未有長期後遺症。所幸病人發現得早,在此情況下,五年存活率仍可達七成以上,目前病人持續接受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尚未發現復發跡象。 大腸直腸癌多年來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一,近年更呈現年輕化趨勢,許多患者在50歲前即確診,醫界稱之為「早發型大腸癌」。李營東醫師表示,多數早發型病人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該名病人因長期患有內痔,對血便變化較為敏感,才能及時察覺異常。一般而言,若出現血便、糞便帶黏液、排便習慣改變、腹部悶脹或疼痛、排便不順等情形,常被誤以為是痔瘡或腸躁症等腸胃問題,從而延誤診斷,錯失治療時機,因此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十分重要。 2022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早發型腸癌並無單一明確成因,而是多重危險因子交錯所致。李營東醫師表示,約16%至25%的早發型病人與遺傳有關;此外,生活型態也是關鍵因素,包括長期攝取高脂飲食、過量紅肉、缺乏纖維等,皆可能改變腸道菌相,使腸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提高癌變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時期若有肥胖情形,亦可能因代謝、荷爾蒙與腸道菌相變化,增加罹癌機率。 隨著大腸直腸癌年齡層下降,政府自民國114年1月起,已將大腸癌篩檢年齡從50歲下修至45歲,以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同時,健保局也擴大給付更進階的達文西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讓病人在降低經濟負擔的同時,獲得更精準的治療。李營東醫師提醒,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無論是否有家族病史,都應留意腸道健康,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圖照:萬芳醫院外科部李營東醫師 文章轉載自萬芳醫院官網首頁/民眾專區/公告專區/新聞稿:https://www.wanfang.gov.tw/news/post/9ef0a148d44e3c64
寶寶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把握黃金治療期 新生兒篩檢不能等
鄭雅瑋2025-04-10T11:54:56+00:00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難以察覺,若未及時發現,恐造成不可逆之損害。113年新生兒篩檢率逾99%,發現3,340名異常個案,其中近9成為蠶豆症。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應於寶寶出生滿48小時儘早檢查,勿因保險投保考量延後或拒絕新生兒篩檢,以免錯失黃金診斷與治療時機。 新生兒篩檢 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由於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症狀通常不明顯,在嬰兒階段很難從外表察覺,一旦出現症狀時,可能已經對神經與身體造成永久的損害,即使對於完全沒有任何遺傳疾病家族史的家庭而言,及時接受篩檢,仍是寶寶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政府補助21項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簡稱新生兒篩檢),只要出生滿2天,由醫院內專業人員採取微量腳跟血,就可以完成21項疾病篩檢。若篩檢結果為陽性,並不等於罹患該項疾病,必須在接獲通知時,儘早讓寶寶至確診醫院做進一步確認檢查,以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 依國民健康署統計,目前每年新生兒篩檢率達99%以上,113年發現異常個案數3,340人,其中以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症)個案最多,有2,958人,是台灣地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這項疾病主要是寶寶體內紅血球之葡萄糖新陳代謝發生異常,患有此病症的寶寶在接觸某些食物或藥物時,如:吃蠶豆、接觸萘丸(臭丸)、擦紫藥水,服用磺胺劑及解熱鎮痛劑等,常容易造成急性溶血性貧血,如未及時處理會導致核黃疸、智能障礙,甚至有生命危險。透過新生兒篩檢可以早期發現並妥適治療,接下來在生活中,只須注意遠離特定發病物質,健康就能與一般常人無異。 保險投保不影響 新生兒篩檢別延後 近來有相關報導,部分保險業務員為招攬保險,建議家長延後新生兒出生48小時應進行的新生兒篩檢,導致民眾拒檢而延誤診斷,嚴重影響寶寶健康。事實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早在101年就曾經發函,並於114年3月28日再次周知各保險公會,重申保險業辦理新生兒投保業務時,契約條款應明訂衛生福利部公告之遺傳性疾病之新生兒篩檢項目之相關疾病排除等待期規範;新生兒篩檢非健康檢查,以要保書通知事項為准,不得另製作問卷詢問保戶,如獲知篩檢結果陽性者,仍應視個別狀況為適當處理方式,不宜逕行拒保;保險業務員於招攬保險業務時,亦不得有為招攬保險目的建議或勸誘家長不進行或延後新生兒篩檢之不當行為。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家長及早讓孩子接受新生兒篩檢,如有健康問題,才能掌握治療黃金期,減少對寶寶的傷害,切勿被不正確的觀念誤導,造成無法挽回之遺憾。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4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9-82104-1.html
【保健闢謠】肝功能檢查正常,就不用再去做B、C型肝炎篩檢?
鄭雅瑋2025-04-08T16:53:03+00:00不對喔! 肝功能檢查正常與否,不代表是否有感染B、C型肝炎,肝臟功能檢查包括一般為肝指數GOT、GPT檢查,可能還包括鹼性磷酸酶ALK-P、總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A/G及總色素T-Bili、直接膽色素D-Bili,而B、C型肝炎是指肝炎病毒標記包括B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體及C型肝炎抗體等。 國民健康署提供45-79歲民眾(原住民提前至40歲)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目前已有近6,500家醫療院所提供B、C型肝炎篩檢服務,您可利用就醫機會,帶著健保卡請醫療院所協助查詢是否符合篩檢資料。 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醫事機名單查詢方式,可至健保署網站(https://info.nhi.gov.tw/INAE1000/INAE1000S01)>進階查詢>預防保健服務項目「成人預防保健」查詢,或洽各地衛生局所。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服務園地/真相與闢謠/保健闢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27&pid=18828
尊重兒少生命權 籲理性處理衝突積極尋求協助
鄭雅瑋2025-04-08T16:48:46+00:00近日媒體報載一起人倫悲劇「夫妻鬧離婚!苗栗母尋短2幼子淪陪葬品」,針對此起殺子自殺案件,衛生福利部表達痛心與不捨,除已責成地方政府召開重大兒虐檢討會議防範外,更呼籲父母應尊重孩子的人權與生命價值,孩子不是父母發洩或報復的工具,更不應把孩子當成附屬品,如有生活壓力或關係衝突問題,亦應冷靜處理,適時尋求協助,本部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在全國各地布建156處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及56處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民眾福利資源與心理健康支持,衛生福利部呼籲民眾妥善運用。 根據統計,近8年(106-113)殺子自殺計74人,平均每年約有9名兒少因此而失去生存的權利;分析是類案件發生主要原因,33%為經濟因素、26%是照顧者心理健康問題、21%為親密關係衝突、15%為照顧壓力,衛福部強調殺子自殺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葬送自己與孩子追求幸福的權利,呼籲民眾如果有情緒問題或輕生念頭,可撥打本部安心專線(1925)進行諮詢;如果民眾發現身邊的家庭正在發生激烈的衝突,甚至可能波及到家中無辜的兒少,請撥打110或113保護專線,或透過「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進行通報。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國家的財產,本部為強化兒虐防治,於110年起將每年4月訂為兒少保護宣導月,今年自4月11日起辦理「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針對兒虐案件中常見的議題,「受虐性腦傷的成因」、「嬰幼兒帶養困難」、「特殊需求教養壓力」、「青少年使用3C導致管教衝突」等議題規劃4場記者會,會上邀請學者專家、實務工作者、民眾與談,提供家長在親職育兒上的因應對策。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4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9-82099-1.html
肺癌死亡率連9年下降 早期診斷是關鍵
鄭雅瑋2025-04-08T16:45:11+00:00肺癌是全球及臺灣癌症死因的首位,死亡率雖有下降趨勢,惟可再藉由提早診斷,進而改善存活率。國民健康署自111年7月1日起開辦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下稱LDCT)肺癌篩檢,並自114年起擴大篩檢服務對象,請符合篩檢資格之民眾踴躍篩檢。 肺癌早期診斷 是提升存活率的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一位。在我國,肺癌標準化死亡率雖已連續9年下降,但在112年仍有10,348人死於肺癌,成為臺灣癌症死因第一位。肺癌個案的死亡率高,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的期別有關。111年確診個案有6.2%被診斷為0期、32.3%為1期、3.7%為2期、10.4%為3期、47.7%為4期。目前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到了第2期接近6成以上,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如果延遲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早期診斷與晚期相較,5年存活率差距極大;因此,協助民眾及早發現肺癌,就成為提升其存活率的關鍵。 依據國際實證建議 推動肺癌篩檢 國際上,已有部分國家針對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服務。為了降低肺癌對國人健康威脅,除了參考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對於肺癌篩檢之建議,針對重度吸菸者以LDCT作為篩檢工具,另參考我國「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臺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之研究」(Taiwan [...]
【雙和醫院】 住院整合照護模式,減輕照顧負擔
鄭雅瑋2025-04-02T16:53:22+00:00以「全人照護」理念為出發點,建立團隊合作分工、分級的全責照護模式,減輕家屬照顧及經濟負擔。 更盼望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提升安全的醫療品質。 詢問電話:2249-0088轉8601 詢問時段:週一至週五(08:00-12:00,13:00-17:00) 活動訊息轉載自雙和醫院官網首頁/雙和新知/最新消息:https://shh.tmu.edu.tw/page/NewsDetail.aspx?seq_no=20250402085723942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