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癌症,好發於50歲以上、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由於此類癌症早期警訊為陰道異常出血,若能及早察覺並接受治療,存活率相對較高。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朋友,平時應關注身體變化,把握治療時機,守住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異常出血是重要警訊,破除常見迷思 子宮內膜癌的早期徵兆以陰道異常出血最為常見,包括停經後再次出血、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增多,或持續性的紅色分泌物。有些女性也可能出現疲倦、貧血或下腹悶痛等不適,這些都是子宮內膜異常的警訊,不可掉以輕心。然而,部分女性因對疾病認知不足,可能輕忽或誤解這些警訊。以下為常見的迷思與澄清: 迷思1:子宮內膜癌只發生在停經後婦女 澄清:雖然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停經前後的女性,特別是50-60歲,但年輕女性也可能罹患,尤其許多女性在初經或停經前後,月經不規則被視為正常,而容易忽略異常出血,延誤就醫。 迷思2:沒有性行為或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正常,就不會得子宮內膜癌 澄清:子宮內膜癌與性行為無直接關聯,無性經驗者也可能罹癌。而子宮頸抹片主要是藉由刮取子宮頸細胞觀察可疑的病理變化,僅少數(10%)子宮內膜癌患者的惡性細胞從內膜剝落至子宮頸,並隨子宮頸抹片檢查時被發現。故抹片結果正常但有異常症狀者,仍應儘速就醫。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正確使用中藥 選擇合格來源 硃砂鉛丹安神 竟引發重金屬中毒
鄭雅瑋2025-07-04T11:10:27+00:00文章轉載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官網首頁/訊息專區/健康電子報:https://www.tmuh.org.tw/epaper/epaper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照出療效不傷心 乳癌治療新解方 質子加熱治療 加乘守護
鄭雅瑋2025-07-03T11:20:37+00:00文章轉載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官網首頁/訊息專區/健康電子報:https://www.tmuh.org.tw/epaper/epaper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子宮頸癌治療再進化 質子治療結合熱治療提升療效副作用低
鄭雅瑋2025-07-03T11:17:33+00:00文章轉載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官網首頁/訊息專區/健康電子報:https://www.tmuh.org.tw/epaper/epaper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子宮內膜癌別輕忽 注意早期警訊 掌握治療關鍵
鄭雅瑋2025-07-02T09:49:57+00:00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訊息專區/健康電子報:https://www.tmuh.org.tw/epaper/epaper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質子治療結合新型熱治療 開啟粒子治療全新篇章
鄭雅瑋2025-07-02T09:44:35+00:00文章轉載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官網首頁/訊息專區/健康電子報:https://www.tmuh.org.tw/epaper/epaper
近期國內百日咳疫情上升,病例數創10年新高,提醒家長按時攜帶孩童接種疫苗,民眾如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
鄭雅瑋2025-07-02T09:35:45+00:00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表示,我國近期百日咳疫情上升,6月份共新增17例本土確定病例(含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及3起家庭群聚)。其中家庭延伸校園群聚案件指標個案為北部10多歲青少年,於5月下旬起陸續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因症狀未改善多次就醫,經採檢通報後於6月中旬確診,衛生單位進行疫情調查共匡列145名密切接觸者,皆已進行健康監測或預防性投藥,其中家庭接觸者4名及同校密切接觸者4名經採檢後確診,全案累計9例,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0日。另3起家庭群聚案件,分別為中部2例、北部3例及南部2例,衛生單位均已匡列接觸者及採取相關防治措施,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5日、7月16日及7月24日。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截至6月30日,累計35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7起家庭群聚及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皆為本土病例,年齡以11-18歲共13例(占37%)為多,其次為6個月(含)以下嬰兒8例(占23%),今年病例數自5月起呈上升趨勢,且累計病例數為近10年(2016年以來)同期最高。日本百日咳疫情亦嚴峻,今年累計逾3萬例,已超過去(2024)年全年病例數7倍,為2018年以來新高,其中近6成為青少年。 疾管署說明,百日咳的發病年齡高峰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和11-18歲的青少年,這是因為6個月以下的嬰兒尚未獲得足夠的疫苗保護力,而11-18歲的青少年疫苗保護力逐漸減弱的緣故。6個月以下嬰兒染百日咳嚴重可能導致肺炎、腦炎,未接種疫苗的嬰兒罹患百日咳致死率約1-3%,青少年及成人百日咳症狀相對輕微,卻是傳染百日咳給嬰兒最主要的傳染源。 此外,百日咳在青少年的臨床表現與嬰幼兒不相同,青少年的百日咳症狀比較輕微,如有咳嗽超過一週,尤其是陣發性咳嗽,或是伴隨有咳到吐、咳到有哮吼聲,一定要將百日咳列入鑑別診斷。 疾管署強調,國內百日咳疫苗接種時程共5劑:出生滿2、4、6、18個月各1劑五合一疫苗,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追加1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呼籲家長帶嬰幼兒按時接種。國內ACIP和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亦建議11-18歲青少年自費追加一劑減量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除保護青少年避免感染百日咳外,也進而避免他們傳染疾病給同儕及嬰兒。更多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7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6-82891-1.html
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個案,籲請家長和新生兒醫療照護機構提高警覺,注意腸病毒防範措施
鄭雅瑋2025-07-02T09:32:10+00:00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北部未滿1個月男嬰,出生後第4天出現嗜睡、活動力下降及發紺情形,隔日出現心搏過緩及呼吸困難症狀,收住加護病房治療,並接續出現心肌炎、肝炎、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新生兒敗血症徵候,於發病後第3天死亡,經通報檢驗確認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感染型別檢驗中。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26週(6月22日至6月28日)門急診就診計6,696人次,較前一週(6,892人次)略降2.8%。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持續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通報重症病例,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今年已累計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6例死亡),仍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6例 (含5例死亡),分別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5例及腸病毒分型檢驗中1例。 疾管署說明,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依「114年腸病毒流行疫情應變計畫」於6月17日成立應變工作小組,與地方政府共同執行各項應變策略,全國共有89家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確保腸病毒重症不漏接,衛生局持續辦理托嬰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感控查核,今年共辦理489家托嬰中心和56家產後護理之家感管查核,分別佔所有機構數的28%和22%,目前已完成查核之414家托嬰中心和40家產後護理之家,全數合格。疾管署也已於6月24日發函要求全國1,720家托嬰中心和255家產後護理之家於7月15日前完成腸病毒防疫自我查檢,並由地方政府稽核查檢結果,倘有不符合項目,須追蹤機構於1週內完成改善。 疾管署已於官網成立「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提供孕產婦和家中有新生兒的注意事項、衛教資源、感染管制指引、常見問答等,供民眾查詢。疾管署再度呼籲以下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防疫措施: 1.如您家中有新生兒,建議: - 儘量謝絕訪客,也儘量謝絕親朋好友對新生兒抱抱親親。 - 儘量避免讓新生兒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 [...]
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M痘病例,暑期為M痘流行高峰期,籲請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應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
鄭雅瑋2025-07-02T09:28:29+00:00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國內上週(6/24-6/30)新增4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本土病例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及南部1例,發病日介於6月17日至6月2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經疫調發現皆曾透過交友軟體與不特定對象發生親密行為,其中3例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6月30日累計確診468例病例(437例本土及31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16例(13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可見社區疫情傳播風險仍持續。另我國持續監測M痘病例之病毒型別,仍以clade IIb為流行型別,目前未有clade I型之境外或本土病例。 全球M痘疫情持續,今年6月單月新增約7,800餘例病例為近2年高點,自今年初截至6月27日已累計約2萬9,400餘例病例,主要發生在非洲、美洲。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香港、新加坡等持續報告零星疫情。今年3例境外移入M痘病例均來自亞洲,包括中國、香港及泰國各1例。 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30日已有99,260人接種至少1劑M痘疫苗,其中完成2劑疫苗接種68,193人,惟仍有約31,067人(佔31%)僅接種第一劑疫苗,暑期為國內M痘流行高峰期,提醒尚未接種第2劑疫苗者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該署指出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目前全國共27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公費M痘疫苗接種服務,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M痘專區/M痘疫苗/M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另「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可至全國8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自費接種M痘疫苗,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國際旅遊與健康/旅遊醫學門診項下查詢。 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7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6-82889-1.html
國內新增5例日本腦炎病例,提醒民眾落實防蚊措施,依時程攜帶幼兒接種疫苗
鄭雅瑋2025-07-02T09:24:07+00:00疾病管制署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居住地分別位於臺中市南屯區、彰化縣花壇鄉、雲林縣北港鎮、屏東縣崁頂鄉及屏東縣高樹鄉,為3男2女,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9日至6月23日,症狀包括發燒、嘔吐、頸部僵硬、意識障礙、頭痛、頭暈等,經就醫通報採檢確診日本腦炎。個案目前均住院治療中,同住者皆無疑似症狀。經衛生單位調查,5例個案居住地附近均有豬舍、水稻田或鴿舍等高風險場域,為降低疫情風險,衛生單位已於個案居住地周邊高風險場域懸掛誘蚊燈,提醒當地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同時加強民眾衛教宣導及適齡幼童預防接種等防治措施。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截至6月30日,累計6例確定病例,臺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2021至2024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4、7、12及15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不可掉以輕心。 疾管署表示,國內正值日本腦炎流行季節,臺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日本腦炎致死率可達20-30%,並有30-50%存活病例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疾管署提醒,民眾至前述易孳生病媒蚊之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疾管署呼籲,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民眾應按時攜帶家中適齡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此外,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落實防蚊措施,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7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6-8288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