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

2025-06-17T09:15:44+00:00

一、113年死亡人數較112年減少4,192人,主要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糖尿病死亡人數減少 113年死亡人數20萬1,383人,較112年減少4,192人(-2.0%),主要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減 6千人)、糖尿病(減962人)死亡人數減少;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860.2人,下降2.3%;以WHO 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10.3人,下降4.5%。 二、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肺炎居主要死因前三位;COVID-19由第6名降至第14名 依死亡率排序,113年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高血壓性疾病(7)事故傷害(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蓄意自我傷害(自殺)。COVID-19由112年第6名降至第14名,原第7名以下死因往前推升1名。 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4萬9,479人,占總死亡人數74.2%,與112年相較,113年標準化死亡率除肺炎、自殺上升,餘均下降,其中以糖尿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故傷害降幅較明顯。 三、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居主要癌症死因前三位;十大癌症除前列腺癌、卵巢癌標準化死亡率上升,餘均下降。 113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4,032人,每十萬人口有230.8人因癌症死亡,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13.3人。 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十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12年。 [...]

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病例,請民眾落實防蚊措施,按時攜帶家中幼兒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2025-06-17T09:11:12+00: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6)日公布國內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嘉義縣大林鎮5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6月6日出現全身不適症狀,6月7日因發燒就醫,6月8日持續發燒並出現精神煩躁不安二度前往就醫,6月9日因發燒未緩解且意識改變收治住院治療,後經醫院通報及採檢確診日本腦炎,目前持續住院治療中。個案同住家人均無疑似症狀,住家附近有水稻田、溝渠、豬舍等高風險場域,平日從事畜牧業工作,住家附近及工作場域附近之感染可能性均無法排除。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活動地周邊豬舍懸掛誘蚊燈,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之衛教宣導,並請醫療院所加強通報。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臺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2021至2024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5、4、7及10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不可掉以輕心。 疾管署指出,臺灣傳播日本腦炎的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無明顯症狀,有症狀者會有頭痛、發燒等症狀,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等,甚至昏迷或死亡。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病媒蚊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 疾管署呼籲,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我國幼兒常規接種時程為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適齡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此外,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落實防蚊,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6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7-82778-1.html

B、C肝篩檢免空腹 45-79歲民眾近7成已接受檢查!

2025-06-17T09:07:28+00:00

為防治肝病並達成我國2025年消除C肝目標,國民健康署推動45-79歲民眾(原住民提前至40歲)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已有近7成民眾完成檢查,並預計擴大補助至民國75年前出生(含)之未接種B肝疫苗者。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善用全台逾6千家醫療院所提供的篩檢服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抽血篩檢免空腹 可服務醫療院所逾6千家       臺灣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是最大之健康殺手。國民健康署呼籲,如對自身或親友是否罹患B、C型肝炎有所疑慮,請主動前往醫療院所接受檢查。目前已普及全國超過6,000家醫療院所(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醫事機構)可提供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前至40歲)終身一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民眾可至健保署網站查詢常就醫或鄰近的醫療院所是否就是「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醫事機構」,也可以參加所在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辦理的篩檢活動。抽血檢驗B、C型肝炎,免空腹,只要經查詢符合國民健康署終身一次免費篩檢資格,即可接受檢查。   檢出C肝別擔心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附醫以微創真空抽吸輔助乳房腫瘤切除手術

2025-06-16T09:51:59+00:00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女性對乳房的關注度也大幅提高,隨著乳癌防治觀念普及以及乳房影像技術進步,越來越多早期、微小或非觸診可及的乳房病灶被偵測出來。 對臨床醫師而言,如何在不造成過度侵入的情況下,準確地取得組織進行病理診斷,是診療決策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目前,微創真空抽吸輔助乳房腫瘤切除手術(Vacuum-Assisted Breast Biopsy, VABB)逐漸成為臨床重要的微創檢查工具。 VABB是一種透過影像導引進行的微創乳房切片方式,結合旋轉刀頭與真空吸力,能夠快速有效地取得病灶組織樣本。VABB具有以下幾項優勢:樣本數量更多、取樣範圍更廣、可準確切除小病灶,術後避免乳房變形與留下明顯疤痕,甚至可作為特定良性腫瘤的治療選項。【左圖:北醫附醫乳房外科何昱萱醫師】 在實務操作上,醫師會選擇超音波作為導引方式。手術過程中,探針經由3~5mm的微小切口插入,於病灶位置啟動真空與刀頭系統,短時間內即可完成取樣。術後病人需壓迫止血並避免提重物,局部瘀青為偶爾發生現象,一般密切觀察即可恢復。後續安排回診追蹤傷口狀況,並待病理報告出爐後決定後續治療。如術後確定為良性病灶,仍需定期影像追蹤。 VABB在乳房疾病診療中有其重要性,不僅提升診斷的準確性,也改善病人的就醫經驗,期盼未來有更多臨床醫師了解並善用此項技術,進一步提升本院乳房疾病的醫療品質。(文/何昱萱,北醫附醫乳房外科主治醫師) 文章轉載自臺北醫學大學官網首頁/今日北醫/北醫電子報:https://tmubt.tmu.edu.tw/2025/06/15/%e5%8c%97%e9%86%ab%e9%99%84%e9%86%ab%e4%bb%a5%e5%be%ae%e5%89%b5%e7%9c%9f%e7%a9%ba%e6%8a%bd%e5%90%b8%e8%bc%94%e5%8a%a9%e4%b9%b3%e6%88%bf%e8%85%ab%e7%98%a4%e5%88%87%e9%99%a4%e6%89%8b%e8%a1%93/

【雙和醫院】婦科癌症從診斷到術後照護,雙和醫院婦癌團隊打造全方位守護網

2025-06-16T09:44:41+00:00

大家熟知的婦科癌症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等,其中子宮頸癌與子宮內膜癌的好發年齡約在50歲停經前後間,子宮頸癌與性行為及HPV病毒感染有密切關聯,隨著性行為年齡下降,發病年齡也可能提早;子宮內膜癌則與賀爾蒙變化及代謝因素相關;而卵巢癌則多發生於50~70歲的更年期女性為主。 婦科癌症早期症狀有時候容易被忽略,主要是因為初期病灶不明顯,未必會帶來明顯的不適,也容易誤認為亂經或是腸胃道問題,譬如月經不規則等症狀不易與日常月經生理變化區分,而腹部脹痛或拉肚子易與腸胃不適混淆,讓人不以為意。卵巢癌也因為卵巢位於體內深處,外觀無法察覺,大多都是等到較晚期才確診。 雙和醫院婦產科主任温國璋醫師表示,術前評估是確保治療成功的重要關鍵。醫院會為患者進行詳細檢查,依臨床狀況安排檢查,包括:超音波、核磁共振造影(MRI)或電腦斷層掃描(CT)等項目,並搭配血液與病理檢查,全面掌握病灶的範圍。醫療團隊也會評估患者的心肺功能,進行心電圖、肺部檢查並與麻醉科會診,確保手術與麻醉過程的安全性。透過完整的評估,為手術及術後恢復擬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確保都在最安全的狀況下進行。【左圖:雙和醫院婦產科温國璋主任】 從患者至門診求診開始,經醫師評估確診後,會將癌症個案通報至癌症中心,由多專科團隊進行個案討論,針對病情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接著安排必要檢查、住院及手術治療,手術完成後約1~2週即可取得病理報告,醫師根據檢驗結果確定癌症期別,並規劃後續治療方向;確認治療規劃後,癌症中心個案管理師會協助並提供心理支持與相關照護資源,給予患者全方位的醫療與關懷。 温國璋醫師說,過去,婦科癌症手術多採用開腹方式,雖能有效移除病灶,但患者需要面對較大的傷口、較長的恢復時間,甚至可能面臨術後併發症的風險,隨著現代人對傷口美觀、術後恢復速度的重視,微創手術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而達文西機械手臂的問世,是婦癌治療的突破與新趨勢。 從醫師角度來看,達文西機械手臂提升了手術的穩定性,能消除醫師手部顫抖,讓精細操作更加順暢。在傳統手術中,醫師需長時間彎腰或高舉手臂,容易造成肌肉疲勞,長期下來甚至導致職業傷害。達文西手術系統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操作臺,醫師能以更舒適的姿勢操作機械手臂,即使長時間手術,也能維持專注與穩定,提升治療精準度。【右圖:達文西機械手臂讓醫師能以更舒適的姿勢操作,能提升手術的穩定性】 達文西的3D高畫質影像技術讓醫師能更清楚的辨識神經、血管與病變組織,特別適用於需要保護神經血管叢的高難度婦科與腫瘤手術,他也說,因為達文西機械手臂具備360度旋轉能力,能靈活應對刁鑽、難以切入的角度,在燒灼、切割及止血等關鍵步驟上展現出色的穩定性與精準度。 從患者角度來看,疼痛感與傷口大小是最重要的,達文西機械手臂透過數個約1公分左右的小切口完成複雜手術,且依靠機器手臂的穩定性,不僅能減少術後疼痛,也能讓傷口較小。在術中精確切割、縫合與止血,能降低輸血需求與術後併發症的風險。也因為傷口較小、出血量少、感染風險較低,所以住院時間縮短,能更快恢復日常生活。 在婦科手術中,達文西機械手臂能精細的剝離病灶,同時保留更多正常組織,降低對周圍健康器官的影響,對於有生育需求或希望保留卵巢功能的患者而言,是更溫和、更友善的選擇。(文/雙和醫院) 文章轉載自臺北醫學大學官網首頁/今日北醫/北醫電子報:https://tmubt.tmu.edu.tw/2025/06/15/%e5%a9%a6%e7%a7%91%e7%99%8c%e7%97%87%e5%be%9e%e8%a8%ba%e6%96%b7%e5%88%b0%e8%a1%93%e5%be%8c%e7%85%a7%e8%ad%b7%ef%bc%8c%e9%9b%99%e5%92%8c%e9%86%ab%e9%99%a2%e5%a9%a6%e7%99%8c%e5%9c%98%e9%9a%8a%e6%89%93/

【萬芳醫院】45歲女腫瘤復發竟長到7公分 醫師警告:超過這尺寸恐影響生育

2025-06-16T09:29:28+00:00

45歲張姓女性10年前曾切除左側卵巢畸胎瘤,近期追蹤時竟發現右側卵巢又長出一顆7公分腫瘤,雖然她沒有任何不適症狀,但腫瘤已超過5公分,潛藏併發症風險。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婦產團隊評估後,以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從肚臍上方開1至2公分的小切口,順利切除腫瘤。術後傷口幾乎隱形,病人當日即能沐浴,一週後回診傷口癒合良好,無發炎之情形,目前持續追蹤中,整體恢復情況理想。 卵巢畸胎瘤是女性常見的卵巢腫瘤之一,因生殖細胞異常分化所致,可能會產生皮膚、毛髮、牙齒等多種組織,大部分畸胎瘤無立即危險性,但腫瘤體積若超過5公分,卵巢扭轉的風險會明顯提高,一旦發生,將導致卵巢供血中斷,可能引起缺血性壞死,嚴重時甚至影響生育功能。婦產部賴斯斌醫師表示,此腫瘤生長緩慢,早期症狀不明顯,常在健檢或婦科檢查中才被發現,多發於20至40歲育齡女性,約九成為良性,但若發生在停經後,惡性機率恐增加。 該名病人採用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僅需在肚臍上方開一個小孔,與傳統開腹或多孔腹腔鏡手術相比,不僅傷口小、疼痛感低、恢復時間快,也幾乎不留疤痕,且術後僅需以防水凝膠覆蓋傷口,無須拆線或更換敷料,約一至兩週便自然脫落,減輕照護負擔。賴斯斌醫師也提醒,單孔手術並非適用於所有病人,必須依據腫瘤的大小、位置、組織特性及病人病史整體評估,若曾接受多次腹部手術或患有巧克力囊腫者,因沾黏風險較高,較不建議採用。 根據文獻指出,曾罹患卵巢畸胎瘤的病人,約有10%可能在另一側卵巢再度長出新瘤,因此即使完成手術,也不可掉以輕心。賴醫師呼籲女性應定期檢查卵巢與子宮健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自114年起,已將子宮頸抹片檢查補助年齡下修至25歲,建議搭配骨盆腔超音波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進一步守護生育力與生活品質。 文章轉載自萬芳醫院官網首頁/民眾專區/公告專區/新聞稿:https://www.wanfang.gov.tw/news/post/6d27a41104f2e3

定期篩檢,健康「腸腸」久久

2025-06-13T11:23:06+00:00

為守護國人健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4年起擴大大腸癌篩檢對象至45至74歲民眾,及40至44歲具家族病史者,補助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截至5月底,大腸癌篩檢近87萬人次,整體大腸癌篩檢量也較去年同期提升43.57%,顯示受益民眾提升,政策擴大效益逐步顯現。 掌握自己的健康,定期篩、早治療 早期大腸癌無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然而實證顯示,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當篩檢結果呈現疑似異常時,也別驚慌,配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大部分的息肉在發現當下即可切除,能夠及早阻斷癌症發生或惡化。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分析顯示,第0期、第1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而第4期5年存活率則降至未達2成,顯示篩檢結果疑似異常、及早確診的重要性。 為了您的健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45至74歲、40至44歲具大腸癌家族病史(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大腸癌者)之民眾,至「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搜尋提供糞便潛血服務之醫療院所,並積極執行兩步驟:1.多加利用政府補助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2.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疑似異常時,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把握治療黃金期。 大腸癌篩檢4步驟 健康守護好安心 糞便潛血檢查不具侵入性,檢查前也不必限制飲食,僅需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在家使用採便棒刮取檢體,送回醫療機構,等待篩檢結果。遵循下列4步驟: 1.領管: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並寫下姓名。 2.解便:在坐式馬桶內斜鋪衛生紙,坐上馬桶解便,將糞便留在馬桶內乾區或在報紙上解便後,取得檢驗樣本。 3.採便:旋轉採便管蓋後,將採便棒向上拔開。裡面的水勿倒掉。在糞便    上以輕劃方式重複來回刮取適量的檢體後,將採便棒放回管內並用力蓋上。 [...]

高齡孤獨偷走語言力 失智加速來敲門

2025-06-13T11:16:43+00:00

近年因疫情與社會結構的改變,個人感受到自身社交需求未被滿足時所產生的「孤獨感」顯著上升,過去研究發現,孤獨感不僅與老年憂鬱症息息相關,也會加速認知功能退化,並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隨著臺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社交能力成為極需關注的重要議題,主觀的孤獨感受如何具體影響大腦的語言處理能力,至今仍了解有限。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黃緒文助研究員與國內多所學術機構合作,運用腦波技術深入探討孤獨感對健康老年人語言理解的神經影響。研究發現即便尚未出現明顯認知退化,孤獨感高的長者在大腦層級可能已出現類似失智早期的變化。本研究由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國科會、教育部等多方資源支持完成,展現了跨領域合作推動高齡健康研究的成果。 研究團隊招募了50位平均年齡約66歲的健康長者,利用語意分類任務測試長者語言理解能力,同時透過腦電波儀記錄大腦活動,並特別關注語言理解代表性的N400腦波反應。受試者需判斷出現詞彙的是否符合先前提示的詞彙類別,提供的語彙包含典型詞彙、非典型詞彙與錯誤詞彙,非典型詞彙是指語意連結較弱但仍合理的詞。結果顯示,雖然所有參與者在行為表現上皆能正確分類詞彙,高孤獨感長者在面對非典型詞彙與錯誤詞的N400腦波反應相近,顯示語意辨識與處理能力明顯受損,他們在語言理解上出現難以察覺的困難,而這類腦波特徵正是過去在失智症早期患者中所觀察到的神經指標之一。此研究提供了關鍵神經科學證據,顯示即便尚未出現明顯認知退化,孤獨感高的老年人已可能在大腦層級展現出類似失智早期的變化。 這項研究發現也為高齡照護中的醫護溝通提供重要啟示。當照護者未能察覺長者因孤獨感導致的語言理解困難,繼續使用一般溝通方式,極可能出現「形式有溝通,實質未理解」的狀況,導致長者誤解、挫折甚至進一步社交退縮。這類無效溝通不僅降低照護效率,也可能讓長者感到更加孤立,加劇心理壓力與孤獨感,可能形成「語言理解困難 → 減少社交互動 → 愈加孤獨」的惡性循環。 語言理解是社交互動與認知健康的關鍵環節,研究團隊建議政府與長照機構應將孤獨感視為重要的認知退化風險因子納入常規評估,並設計結合語言訓練與社交介入的多元策略。例如透過團體討論、主題式語言練習,幫助長者維持語言能力與社交參與,進一步延緩認知老化、提升生活品質。並建議照護現場專業人員需要更敏銳觀察長者的語言反應與理解能力,根據孤獨感與認知狀態調整溝通方式。例如採用具體簡明的語句、搭配視覺提示、重複確認等策略,可顯著提升高孤獨感長者的理解與參與程度,促進更良好的醫護互動與心理支持。 國衛院國家高齡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表示:「語言是人際溝通的橋樑,孤獨感削弱語言理解,可能讓老年人在社交場合更容易出現溝通障礙,進一步加劇社會隔離。我們的研究揭示了這一神經機制,為社會對孤獨問題的認知介入打下基礎。」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追蹤高齡者孤獨感對認知神經功能的影響,並探索有效的認知與語言訓練介入方式,期望為高齡健康促進提供更多實證依據。 [...]

防疫補償114年7月1日起不再受理 提醒符合資格者請儘速申請以免權利受損

2025-06-13T11:13:44+00:00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已於112年6月30日施行期滿,為保障民眾權益,本部於條例期滿前已修正《傳染病防治法》第74條之1,提醒符合防疫補償申領資格者得延長申請期限至114年6月30日止,逾期不再受理。 衛福部指出,自COVID-19疫情109年爆發,為鼓勵民眾配合政府防疫政策並遵守隔離或檢疫規定,經各級衛生主管機關認定應接受隔離或檢疫者及為照顧生活不能自理之受隔離或檢疫者而請假之家屬,自受隔離或檢疫結束之日起2年內可申請防疫補償,每日新臺幣(以下同)1,000元,從109年3月23日開始受理防疫補償申請,截至114年5月止,總受理268萬5,481件,已發給199萬4,372人,計110億9,786萬6,000元。審查未通過原因包括:非隔離或檢疫者、違反檢疫或隔離規定、重複請領、資料不齊或逾期未補件等。 衛福部進一步說明,在112年6月30日條例施行期滿前,符合防疫補償申領資格,卻來不及在受隔離或檢疫結束之日起2年內申請者,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4條之1,可於114年6月30日前提出申請。舉例來說,某甲111年5月20日隔離結束,應於113年5月19日前提出申請,但未於112年6月30日條例施行期滿前申請,可於114年6月30日前提出申請。 衛福部提醒,符合防疫補償申請條件者儘速至「防疫補償申辦系統」申請(網址:https://swis.mohw.gov.tw/covidweb/),逾期系統將關閉,屆時不再受理。如有疑問,可洽當時受隔離或檢疫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洽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6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7-82747-1.html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搶命8小時 逆轉生死關卡 百歲爺爺挺過主動脈剝離手術 北醫附醫展現高齡醫療實力

2025-06-13T10:59:38+00:00

百歲爺爺戰勝主動脈剝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近期完成一項高難度的急性主動脈剝離手術,成功為一位年屆百歲的病人進行手術治療。醫療團隊運用關鍵的血管吻合技術,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風險,歷經 8 小時的奮戰,順利完成手術。病人不僅在極高風險下倖存,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甚至能以輪椅推著家人一同行走進行復健,創下全台 A 型主動脈剝離手術最年長成功案例。 北醫附醫院長暨心臟內科施俊明醫師表示,這次成功的手術正是高齡友善醫療的最佳實踐。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的醫療需求日益增加,醫療決策不再單憑年齡數字,更須綜合考量功能狀況、個別需求及病人意願。因此,北醫附醫率先由心臟內科及骨科擬訂高齡友善臨床照護指引,並積極推動病人回饋指標(PROMs, 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從病人角度出發,提供最適切且具尊嚴的醫療服務。 北醫附醫副院長暨心臟內科黃群耀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診斷主要依靠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