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2)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2例麻疹確定病例(1例境外移入及1例本土),為1起麻疹境外移入致國內感染群聚事件,境外移入個案為北部20多歲女性,3月下旬至越南峴港旅遊,返國7天後陸續出現發燒、咳嗽、出疹等症狀,經就醫採檢確診,匡列154名接觸者進行健康監測,其中1位職場接觸者為北部30多歲女性,與境外移入個案有共同活動史,接觸後9天發病,經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及通報,亦採檢確診。此為今年第4起麻疹群聚事件,均為越南境外移入致國內感染,本群聚衛生單位已掌握2名個案相關接觸者共235名,預計監測至5月11日。 疾管署說明,我國今(2025)年截至4月21日,累計28例麻疹病例,其中11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另1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均自越南移入;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另國際間麻疹疫情嚴峻,越南近1週(4/12-17)新增4,100餘例及2例死亡,截至4月中旬已累計7.6萬例,近期疫情呈趨緩,惟成人重症數上升並報告死亡個案;中亞吉爾吉斯疫情嚴峻,病例數快速上升,今年迄今已報告5,100餘例;北美疫情嚴峻,美國截至4月17日共25州通報800例病例,主要以德州報告近600例為多,加拿大至4月上旬共6省累計880例,病例集中於安大略省,兩國病例數均大幅超越去年全年總病例數。 疾管署呼籲,目前全球麻疹疫情持續,國人赴國外旅遊期間,應隨時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不觸摸口鼻,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適時佩戴口罩。返國時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出疹等麻疹疑似症狀,入境時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配合健康評估。返國3週內如出現麻疹疑似症狀,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相關接觸史。醫師於病人就診時應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及麻疹相關疫苗接種史,如發現疑似麻疹個案,應於24小時內通報並採取適當感染控制措施,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疾管署提醒,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按接種時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MMR疫苗,並避免帶未接種MMR疫苗之幼兒前往流行區。因故必須攜帶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嬰兒前往麻疹流行區,出發前2至4週可洽衛生所或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MMR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4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9-82259-1.html
2025年世界地球日 提升地球力 向菸品說不
鄭雅瑋2025-04-23T09:26:12+00:00菸草不僅每年造成全球超過8百萬人死亡,而從種植、製造、使用到丟棄各階段,更造成大量能源消耗、釋放碳排放,進而污染環境。台灣成人吸菸率十多年來已由21.9%降至12.8%1,國民健康署呼籲響應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全民一同拒菸,不僅護健康,更為地球環保盡心力。 菸草危害層面廣 正視影響不忽視 吸菸是非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每年造成全球超過8百萬人的死亡2。此外,菸煙污染空氣,且使非吸菸者暴露在二手菸和三手菸危害物質,其中至少包含70多種致癌物。而各種形式的菸草製品其廢棄物也透過污染河川、海洋和海洋生物等途徑,釋出毒素危害人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3指出,全球每年菸草生產約耗費220億噸水資源;向環境中排放8,000萬噸二氧化碳,約為駕駛1,700萬輛汽油動力汽車產生的碳排量;為種植菸草而砍伐的樹木占全球森林砍伐面積的5%。顯見菸品從健康毒害到造成氣候變遷,直接或間接的破壞力皆不容小覷,正不斷傷害地球,更危害您我生存的權利。 珍惜地球資源 拒菸提升地球力 依據WHO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第18條4,政府應透過與菸草相關的國家政策來保護環境和與環境有關的人員健康。113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結果1顯示,18歲以上成年人吸菸率由97年21.9%降至113年12.8%,降幅超過4成(41.6%)。國民健康署透過推動營造無菸環境、二代戒菸服務、菸盒健康警示圖文、禁止菸品廣告促銷贊助及徵收菸品稅捐等措施,並持續宣導菸品危害,協助國人遠離菸害。國民健康署呼籲,地球健康與人群健康密不可分,拒絕菸草不僅避免人體危害,透過降低菸草消費,更可達到保護地球珍稀資源、減少碳排放,緩和氣候變遷等對環境的正面影響。 2025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提升地球力」(Our Power, Our Planet),國民健康署呼籲國人發揮環保行動力,向菸品說不。每個人微小的改變與選擇,包括拒菸、減碳、節能等,都能夠累積力量,共同影響地球的永續未來。 做個地球好公民 遠離菸品說做就做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14/05/14(星期三)11:00-11:30癌症資源中心門診講座:免費癌篩介紹
鄭雅瑋2025-04-23T08:36:57+00:00你知道哪些癌症可以免費篩檢嗎? 幾歲該開始?該去哪裡預約? 這場講座帶你一次搞懂! 把握機會,提早發現、早期治療,守護健康就從現在開始! 時間:114/05/14(星期三)11:00-11:30 地點:第三醫療大樓1樓藥局前 講師:癌症篩檢 王個管師 歡迎踴躍參加,一起為健康把關! [...]
響應世界地球日 守護綠色健康 強化自我防護抗空污
鄭雅瑋2025-04-22T09:52:19+00:00今年4月22日是第55屆世界地球日,以「我們的力量,我們的地球」為主題,強調全民一同愛護地球,共同參與、承擔身為地球公民的永續責任。國民健康署響應推動綠色健康對全民健康的正面影響,並呼籲民眾節約能源、主動採取自我防護措施,以抵抗不良空品,守護自己與家人健康。 綠色能源與節能雙軌,實踐「環境永續、健康永續」 依據聯合國資料指出,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動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不僅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還能降低因污染導致的慢性疾病與心理壓力,國民健康署鼓勵社區、學校及職場參與綠色生活的倡議,透過日常實踐如綠色交通、低碳飲食與節能行為,從個人的生活習慣改變做起,共同打造潔淨的健康環境。 空氣品質不良,易引發呼吸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空氣污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與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及中風等疾病息息相關。根據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NIEHS)指出,改善空氣品質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就醫率,並減少醫療支出,進而提升整體健康福祉。 抵禦空品不良時,提升自我保護3招 依據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網資料,當空氣品質指標(AQI)達橘色警示時,對敏感族群有健康影響,若進一步達「紅色警示」,則對所有族群皆有健康影響,此時,應儘量減少高強度活動或室外活動。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可做以下自我保護措施: 一、減少室外活動:儘量減少室外活動,尤其是氣喘及呼吸道疾病患者,更應改以室內中低強度活動,避免或減少有深呼吸的行為。 二、提升自我保護力:由室外進入室內後,可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例如洗手、洗臉、清潔鼻腔等。並要遠離過敏原及誘發源,同時注意均衡飲食、身體適當的活動或伸展等,必要外出時,也應適時配戴口罩。 三、隨時查詢空氣品質:透過國民健康署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共同合作開發「樂活氣象APP-健康氣象服務」,民眾可以免費下載使用,隨時掌握最新健康氣象動態及即時空品數據,也可瞭解目前所在地的空氣品質及細懸浮微粒即時監測結果,提早因應及預防。 [...]
【萬芳醫院】男童一年沒長高?醫揭是「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治療後狂飆20公分
鄭雅瑋2025-04-22T09:49:52+00:00一名男童自幼稚園起就明顯比同齡孩童矮小,媽媽對此十分憂心,嘗試各種方式幫助孩子長高,包括補品、營養奶粉甚至中藥調理;然而,親友們多半認為只是「發育晚一點」,不必太多擔心。直到男童升上小學二年級後,媽媽發現他整整一年都沒有明顯長高,才決定帶他兒童成長門診求專業協助。經檢查後,發現男童身高落在同齡兒童的第3百分位以下,這是臨床上判定生長遲緩的重要指標,進一步透過抽血檢查,確診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童成長門診主治醫師凌儀芝醫師分享此案例時提到,許多家長以為孩子只是「晚熟」、「會慢慢長上來」,但其實上,身高停滯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這名孩童若未在生長板閉合前接受治療,預估成年後身高僅為158公分,可能會對自信心、人際互動及未來的職業選擇造成影響。所幸在完整的診斷與治療規劃下,再搭配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調整,最終身高達到178公分,比原本預估高出整整20公分。 凌儀芝醫師表示,臨床會根據孩子的年齡、身高、體重與青春期發育狀況,安排骨齡X光檢查、抽血檢驗生長激素與甲狀腺功能,並進一步分析遺傳身高與預測成人身高的差距,透過科學化、系統性評估,家長能更清楚掌握孩子的成長狀況,避免僅憑直覺或長輩經驗判斷。她強調,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不單只有影響身高,還可能影響肌肉合成下降,進而影響運動表現,增加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甚至因肌肉量長期偏低,引發膽固醇異常,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由於從外觀無法分辨孩子是「晚長」還是需要治療,凌儀芝醫師建議家長可從兩個面向初步評估:第一是孩子與同性別、同年齡族群相比是否落在第3百分位以下;第二,一年內是否至少長高4公分。她提醒,許多家長在不了解發育警訊的情況下,誤以為只是「長得慢」,轉而投入大量補品,但實際上孩子長不高的原因,可能與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或睡眠品質不佳等因素有關。 除了醫療介入外,凌儀芝醫師也強調,日常飲食、睡眠與運動也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長高的關鍵不在於「吃得多」,而是「吃得對、睡得好、動得夠」。她鼓勵家長把握成長黃金期,若能及早發現、正確評估與即時介入,孩子的成長潛能往往遠超預期,這也可能成為改變人生高度的關鍵轉捩點。 文章轉載自萬芳醫院官網首頁/民眾專區/公告專區/新聞稿: https://www.wanfang.gov.tw/news/post/9d921530d5ae68e3
【保健闢謠】HPV疫苗可以跟流感疫苗一起接種嗎?
鄭雅瑋2025-04-21T10:46:23+00:00依據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以及我國疾病管制署說明, HPV疫苗屬於非活性疫苗,經醫師評估後,可以跟其他非活性或活性疫苗一同接種。 流感疫苗也屬於非活性疫苗,民眾可依需求選擇同時間但分開不同手臂施打,亦可間隔任何時間接種唷! 資料來源: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799#list34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DJgcTnIjWNFo1qKKVEN_I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服務園地/真相與闢謠/保健闢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27&pid=18829
國民健康署說明:有關媒體報導「當各國紛紛限制植入胚胎數目,台灣卻建立全世界最寬鬆的規範」
鄭雅瑋2025-04-21T10:34:37+00:00有關我國限制植入胚胎數,說明如下: 我國現行之試管嬰兒補助方案,受術妻未滿36 歲者最多植入1 個 胚胎,受術妻36 歲以上且未滿45 歲者最多植入2 個胚胎。現行人工生殖機構許可辦法,另將「未滿 35 歲之植入 [...]
常見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迷思大解密!
鄭雅瑋2025-04-18T11:27:02+00:00我國持續推動國中女學生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服務,以降低國人癌症等疾病風險,然而,部分國人對疫苗仍存在誤解與疑慮。國民健康署破解三大迷思:即使無性行為仍有感染人類乳突病毒風險;疫苗雖能預防70%以上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但子宮頸抹片檢查仍不可少;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並不會影響生育能力。 國中女生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率達9成 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病毒,與多種癌症及疾病有關,包括子宮頸癌、肛門癌、人類外生殖器癌、口咽癌及尖形濕疣(俗稱菜花)。我國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自107年起採入校方式提供國中女生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服務,近2年接種率皆達9成。 儘管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能有效預防病症,但仍有不少民眾對其存在誤解與疑慮,進而對接種疫苗抱持觀望態度。為了幫助大家了解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的正確資訊,國民健康署針對民眾常見的三大迷思進行說明,以期增進民眾對疫苗的了解,進而做出正確的健康判斷。 迷思一:我沒有性行為,應該不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吧? 事實:人類乳突病毒可透過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傳播,即使沒有性行為,仍可能感染。 人類乳突病毒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透過皮膚、黏膜、體液或接觸帶有人類乳突病毒的物品傳播,因此,即便未發生性行為,仍有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例如,共用浴巾或私密部位接觸受污染的物品。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9至14歲未曾有性行為的青少女是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的最佳時機,可在未感染前產生足夠的免疫力,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迷思二: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後,就不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事實:疫苗並非100%預防所有型別的人類乳突病毒,仍須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篩檢確保健康。 為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的風險,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核可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能有效預防超過70%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然而,為達到最佳的防護效果,即便已完成疫苗接種,專家仍建議25歲以上女性每3年進行至少1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這不僅能及早發現子宮頸細胞病變,還能及早介入治療,顯著降低癌變風險。此外,平時應保有安全性行為及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達到更全面的保護! [...]
重大傷病核定通知書 健保快易通App也可下載了!
鄭雅瑋2025-04-18T11:24:00+00:00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為減輕重病民眾長期治療之經濟負擔,共訂有30類重大傷病,因該類疾病就醫時,可免收部分負擔。若罹患重大傷病經申請由健保署核定通過,需要紙本核定通知書時,現行已可透過健保快易通APP下載,不用再親自跑一趟,省時又便利! 民眾若經醫師診治屬全民健康保險公告之重大傷病,可以請醫療院所代為申請、或自行檢具相關資料等,向健保署申請重大傷病身分。經核定通過,除第六類慢性精神病外,皆直接註記於健保卡內。為提供便民服務,本署自113年12月起於健保快易通APP新增重大傷病專區,除原有查詢重大傷病申請進度、有效期限外,新增下載本人效期內之重大傷病核定通知書功能。民眾可自行下載列印使用,其效力與臨櫃申請核定通知書相同。 若民眾想知道更多重大傷病申請或相關資訊,請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的「重大傷病專區」瀏覽,或撥打健保署諮詢專線︰0800-030-598,手機請改撥02-4128-678洽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4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7179-82216-1.html
仰睡最安全! 避免「5大NG」睡眠行為,降低嬰兒猝死風險
鄭雅瑋2025-04-18T11:14:53+00:001歲以下嬰兒因趴睡窒息的憾事時有所聞,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仍是國內嬰兒十大死因之一。研究顯示,趴睡是SIDS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為了降低窒息與猝死的風險,建議1歲以下嬰兒應仰睡入眠,安全比短暫的安穩是更重要的守護。 不安全睡姿及環境,增加嬰兒死亡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六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結果報告(111-112年回溯個案),專家參考美國疾病管制署與兒科醫學會對於「猝死」的分類定義,以區分高度及中度可預防性猝死個案,其中43位個案被歸類為高度可預防性猝死相關,包含8位與睡姿(側睡、趴睡)相關及35位與環境相關,且報告資料有明確提及「窒息」或「呼吸道阻塞」或「遮蔽口鼻」之物件或人;其中41位個案被歸類為中度可預防性猝死相關,包含4位與睡姿相關及37位與環境相關,且報告資料提及不安全睡眠環境因素,如同床、枕頭、軟床、護欄、棉被、凌亂環境或嗆奶等,其中25位提及與家長同床。提醒家長、照顧者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不可忽視安全睡眠環境的重要性,以降低與睡眠相關的死亡風險。 5大NG行為不要做! 寶寶「不趴睡」 1歲以下的寶寶必須「仰睡」,趴睡及側睡都不安全。因為趴睡較容易壓迫寶寶口鼻造成窒息危險,側睡則可能一個小動作轉成趴睡。 寶寶「不用枕」 1歲以下的寶寶,是不需要使用任何枕頭!坊間流傳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以及商家標榜的「透氣枕頭」,皆建議不要使用。 嬰兒床「不鬆軟」 嬰兒床不要放置任何的鬆軟物件,如填充玩具、防撞護墊等,因為防撞護墊若沒有穩固,可能倒塌,遮住寶寶口鼻,造成窒息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