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兒童腫瘤2019-09-18T10:17:26+00:00

關於兒童癌症

兒童癌症常見徵兆
如果您或家人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宜盡快請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評估:

  • 不明原因劇烈疼痛

  • 身體或四肢出現腫塊

  • 蒼白、虛弱(貧血症狀)

  • 走路不穩

  • 突然出現眼睛或視力變化

  • 不明原因淋巴結腫大

  • 不明原因持續發燒超過1週

  • 容易有瘀血、烏青

  • 經常頭痛甚至伴隨嘔吐

  • 瞳孔出現異常白光

何時應看小兒腫瘤科?
小兒腫瘤科醫師是照顧患有癌症、腦瘤和白血病的兒科專家。
當孩子出現可能與兒童癌症有關的徵兆或症狀時,或當家長或照顧者擔心孩子有可能罹患癌症、腦瘤
白血病,我們建議可以尋求小兒腫瘤科醫師評估。
個案轉介

什麼是兒童腫瘤?
癌症是一組涉及細胞異常生長的疾病,可能侵入或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兒童期發生的癌症,也稱為兒童腫瘤,是指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診斷出的癌症。 在臺灣,每年有500多名兒童被診斷出患有兒童腫瘤。
兒童的癌症與成人患者的癌症不同。 兒童期癌症也是兒童因疾病導致死亡的最常見原因。

在臺灣,兒童的十大癌症類型為:

  • 白血病

  • 淋巴瘤

  • 神經母細胞瘤

  • 甲狀腺癌和其他癌症

  • 肝腫瘤(肝母細胞瘤)

  • 腦部腫瘤

  • 生殖細胞腫瘤

  • 軟組織肉瘤

  • 骨腫瘤

  • 視網膜母細胞瘤

如何治療兒童腫瘤?
在現代化的治療照護下,有超過80%的癌症病童可被治癒。 在臺北癌症中心,我們透過特色團隊來提
供高品質的團隊照護。 為了找到適合癌症兒童的最佳治療方法,我們採用以組織學和分子診斷為導向
的治療策略,以多科整合的方式,提供個人化和危險群分類治療。

兒童癌症的有效治療,通常需要結合以下治療方式:

  • 外科手術:

    由外科醫師以開刀或微創手術的方法,將癌症從身體中清除,或是進行切片採樣以進行病理或分子診斷。

  • 放射線治療:

    使用高能量的放射線來殺死癌細胞,並縮小腫瘤的癌症治療方式。

  • 化學治療:

    使用藥物殺死癌細胞、使腫瘤縮小或預防復發。

除了上述傳統治療外,有些特定的癌症需要搭配以下療法,以提高治療效果:

  • 幹細胞移植:

    患者需先接受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消滅殘餘的腫瘤細胞,並改變本身骨髓的環境,隨後透過自體或異體幹細胞移植,幫助患者恢復造血功能的過程。

  • 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是促進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治療方法,例如兒童淋巴瘤及神經母細胞瘤,使用抗體藥物治療可提升治療成績。

  • 標靶治療:

    針對癌細胞的特殊變化,以藥物抑制腫瘤相關的特定分子,阻止癌細胞生長、分裂或轉移。

  • 精準醫學:

    醫師根據腫瘤基因檢測的結果,協助患者挑選最有可能對病情有幫助的治療方式。

兒童腫瘤為何需要長期追蹤?
近年來,兒癌的長期存活率已接近8成,但治癒後仍可能因腫瘤或治療副作用,產生延遲效應或「二次癌」,進而影響長期健康。臺北癌症中心長期追蹤照護團隊,關注兒癌病童治癒後獨特的健康需求,透過多專科整合評估、照護與研究,促進兒癌病友治癒後生活品質與存活率的最佳化。

兒童腫瘤病童故事

兩歲的A小弟一個多月來反覆發燒、食慾不振、臉色蒼白,媽媽帶他前往北醫體系的醫院就醫。小朋友很怕生,只要陌生人走進就哭鬧,好像身體很不舒服的樣子。經過詳細的檢查,赫然發現他有嚴重貧血現象,肚子很脹,而且後腹壁躲著一顆直徑10公分的大腫瘤,甚至有轉移到骨頭。醫療團隊火速照會了臺北癌症中心小兒腫瘤團隊,經過深入詳細的討論,根據腫瘤部位與臨床特徵研判為「神經母細胞瘤」,旋即安排患者接受手術與後續的化學治療。媽媽對醫護人員說,還好有找到正確的診斷,在開始接受治療之後,小朋友的肚子比較不脹了,心情也變好了。

三歲的B小弟已經鼻塞好幾個月了,起初以鼻竇炎方式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後來呼吸道阻塞變嚴重,結果發現鼻子後方深處的鼻咽部長了一個五公分大的腫瘤,因而阻礙呼吸,切片診斷為「橫紋肌肉瘤」。小朋友經過標準的化學治療後,腫瘤明顯有縮小,但由於位置很深,仍無法開刀切除。這時,醫療團隊建議施以局部放射線治療(電療),但家長擔憂放射線治療的風險,向臺北癌症中心諮詢第二意見。

兒童萬一暴露過多放射線,可能會影響生長發育與健康;但另一方面,對某多癌症而言,放射線依然是最有效的武器。經由領航護理師的居中聯繫,北醫團隊研判個案的橫紋肌肉瘤位於高風險部位,且化療後仍無法切除,應當進行放射線治療。因此,鼓勵家屬以追求疾病完全治癒為目標,勇敢面對電療及相關的副作用。

家住中和的C小弟生長於單親家庭。在國中即將畢業的那學期,媽媽發現他好像越來越瘦,而且容易疲勞,感冒持續許久不癒。在經過社工幫助和雙和醫院醫師團隊的檢查下,發現C小弟患有「惡性淋巴瘤」。在開刀確立之後,C小弟經過一連串的化學治療,但病情起起伏伏,一度狀況不佳,最後採用高劑量化療,並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才終於讓疾病緩解下來。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由於健保不給付部分的化學治療藥物,以及幹細胞移植與術後隔離病房的高額費用,使家中頓時面臨沉重的經濟壓力。此時陳淑惠醫師積極介入協助,由社工室幫助募款,在我國善心人士與企業的資助下,成立「兒童腫瘤病童守護專案」,可以照顧到不同家庭的需求,有更多機會選擇較昂貴較有效的治療,也不要輕易放棄治療。

在家人眼中,L小弟是個貼心的孩子,不吵不鬧,但卻在一定時間前開始不時地抱怨前額會痛,「就像是鐵錘在敲」,有時甚至痛到睡不著覺,一夜失眠到天亮。除了惱人的頭痛,他還常吐個不停,情況嚴重時,吃了吐,不吃也吐。

起先在附近醫院就醫診斷為普通的腸胃炎,但因治療後效果並沒有改善,緊急做了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松果體腫瘤,最後家長決定轉到北醫就醫。在之後的治療中,L小弟就先後接受了兩次長時間的手術,在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切除腫瘤組織,進而接受後續的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

臺北癌症中心兒童腦瘤團隊表示,松果體生殖細胞瘤至今成因不明,最近有研究報告指出與KITRAS等基因突變有關,但只要有了正確的診斷與多專科團隊治療計畫,效果通常相當良好。在未來一年裡,L小弟必須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多次的化療,整個療程雖然漫長且辛苦,預後卻相當不錯,他有信心可以打贏這場戰爭。

健康資訊